第280章 水之清(下)(2 / 2)

用我們許多國民的話說就是:“反正家裏的地多,這年頭,誰家裏沒有幾百裏地啊,家裏人少,全部種糧食,誰忙得過來啊?反正閑著也是閑著,隨便種幾棵樹下去,多少總有點收獲。”

於是,勤快些的,便會在自己的前院後屋,田間地頭種上幾棵果樹,閑暇之餘料理一下,不但能偶爾解解饞,還能多少有點收入。

人手不足的,也會多少種上些樟樹、油茶樹、楠木或者杉木之類的,雖然沒有時間去用心料理,但種下去之後,多少也能成活一些。

後世的澳洲北部,之所以會如此貧痟,除了其土地多是沙土之外,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因為澳洲雖然四周為海洋所包圍,然其大部分都是幹旱或半幹旱地區,降水量極其稀少,所以作物難以生長。

尤其其北部一帶,一年的雨季和旱季更是十分分明,雨季的時候,一連數天的瓢潑大雨,讓人都出不了門,許多道路都會衝毀不見,但一到旱季的時候,便會一連幾個月滴雨未下,剛來的時候我們不明白,作物種下去,如果不澆水,根本是成活不了的。

但我們僅僅吃了頭一年的虧,到第二年的時候,我們便著手在旱季的閑餘時間內,開挖了多處山塘水壩、人工溝渠。這樣,在雨季到來的時候,各種山塘水庫蓄積了大量的雨水,不隻提供了足夠的生活用水,而且足以供應旱季的莊稼澆灌用水。

而後世隻是一片不毛之地的外大島下遊入海口,如今在胡昌明等人的努力下,居然圍成了幾十萬畝的良田,已經成為了帝國最大的糧倉。而金山和昌平兩縣市,也已經成為帝國唯二的稻米基地。

而且,除了漢京之外,後世根本沒有幾個人的兩座島上,居然是帝國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甚至連深山中的土著們都試探的靠近他們,融入他們,學習他們的耕作技術了。

用腿投票的說法雖然很可恥(因為,真的應該用腿投票的人,卻苦於沒有機會,但享受既得利益的人,卻代表人民把自己的腿邁了出去了。殊不知,他們帶出去的,還有一部分利益本該是我們的),但卻很現實。已經逐步走上資本主義萌芽的我們,對仍處於石器時代的土著人來說,誘惑力確實太大,或許開始的時候會有暴力,但現在不需要我們去深入大山去抓捕他們,他們就主動的跑出森林,選擇給人種田耕作,雖然仍是很辛苦的工作,但相對於他們在大山裏的漁獵生活,卻是好的太多。

以前一直不太明白,歐洲的麵積和華夏的差不多,但可耕地應該是兩倍上下,差的無非是他們那裏緯度稍高,稍微冷了一些。可為何我華夏能養活十幾億人,他們卻不到華夏的一半?

以前我一直以為,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因為我們的人民勤奮,現在才明白,這樣的結局,不隻是因為我們足夠勤奮,因為我們的人們,不管在什麼條件下,想的都是通過自己的雙手去改變命運,但歐洲人想的卻是,如何去掠奪人家的來讓自己過好日子。

在我們看來,澳洲大部分的環境確實是不適合人類居住,比之華夏的許多地方都不如,但相比於大西北地區來說,還是好的太多。至少,這裏沒有太多的無邊的寸草不生的沙丘,沒有那能割傷人臉的風沙。雨水雖然不多,但一年總能趕上幾次,總好過西北許多的地方,甚至一年都是滴雨未下。

而這一切的取得,都是我們的人民,在我們的政府官員們的領導下取得的。不說張山這些本來就是農民出身的從來就沒有離開過田間地頭,就算是曾經的儒門子弟,大明的搞官,已經高居帝汶總督的馬得功,都沒有離開過生產第一線。

如今的帝國變得越來越富強,人民現在的日子,雖然不富足,至少也算是豐衣足食的日子了。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這些一直陪伴著人民努力耕耘的官員們。

想到這些,又想起老爺子的那句話,‘水至清則無魚’,對於他們偶爾中飽私囊的勾當,我似乎不是那麼反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