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消息的吳三桂大吃一驚。雖然他早有此意,但他沒有想到的是,他還來不及安排,就被推著不得不硬著頭皮上了。遠在京城,還有他的長子一家人在啊。
為了救下自己的長子一家,他不得不立即下達命令封住了前往外省的道路,並連夜派出人手去通知自己的兒子。
可是還是晚了,康熙皇帝很快得到了消息,雖然吳三桂的造反乃是他的意料之中,但年幼的康熙皇帝年輕氣盛的,難免會感到小小的心受到了莫大的傷害。他一怒之下,便派人誅殺了吳三桂的大兒子吳應熊的一家,連同他的姑姑——和碩公主,也即小說中的建寧公主和吳應熊所生的子女,全部一殺而光。這時候,通知吳應熊的人還在半路上。
噩耗傳到昆明,吳三桂發現,他已經走投無路了,既然滿清已經不讓他活了,那就反吧,反了說不定還能掙條活路。吳三桂當即決定,誓師出兵,一舉樹起了反清複明的大旗。
就這樣,一場席卷大半個中國的三藩之亂,就此展開。
勢頭似乎不錯,他們很輕易的就拿下了湘南等地,當然,亦有我們的人馬盯在韶關,替他們了望的功勞,甚至,他們甚至比曆史上走的還遠,他們甚至還拿下了長沙。
吳三桂還是沒有改變曆史的宿命,他一看到自己的勢如破竹這勢,想當然的以為全天下的漢民都在對他翹首以盼。就在長沙城裏,他迫不及待的做出了登基的決定,決定即位稱帝,國號大周。
康熙皇帝雖然想到吳三桂會造反,但沒有想到他的勢頭會如此之猛,一不留神,差點就摔了個大跟頭。
但康熙皇帝可謂是天生的政客,一旦緩過神來,他立即作出了周密的部署,除立即處死了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一家之外,並停止了撤平南、靖南二藩的步序,以從正治上孤立吳三桂。
與此同時,他還特意頒布命令,宣布在各省任職的原吳三桂的手下和親屬們概不株連,以瓦解吳三桂的勢力,(嗬嗬,天朝的政鬥特色,現在沒有精力管你,讓你們一邊涼快去。等人家收拾了大頭們,再慢慢的發動人民群體的力量,來一一清算你們這群黑五類、大惡霸、裏通外國者的罪刑,你們懂的。)雖然不說讓全部的人安心下來,但卻讓小部分已經安逸起來的前吳三桂部眾們心中生出了僥幸之心。
軍事方麵,康熙皇帝派出了得力幹淨碩岱、赫業、馬哈達、科爾坤等人分赴荊州、兗州、太原、四川等軍事重地,一方麵加強對各地方的軍事控製,另一方麵也是分兵對吳三桂所部進行多麵包圍。
但還有一點吳三桂沒有想到的是,滿清可是舉全國十數省之力來攻打他,而他們也隻是偏安於雲南貴州這片窮鄉僻壤之地,就算他們變本加厲的搜刮百姓,也湊不齊供應數十萬軍隊輾轉作戰的軍需物質啊。
他們倒真的是沒有拿人民群眾的一針一線,因為這些東西未免太小了,他們作為割命主義事業的戰士,根本不會把這些小東西放在眼裏。他們盯著的是百姓們糧倉中的各種稻米、玉米等主糧。因為隻有這些才配得上他們為偉大的反清複明事業做出的犧牲嘛。還好這個時候天朝的紅薯已經流行起來,讓小民們還能勉強果腹,這一點,可算是我們這群穿越者帶給這個時代不一樣的東西吧。
吳三桂的好運也堅持了兩年不到。由於要不斷的給前線補充軍力,雲貴兩省之地的青壯多被拉入軍中,與此同時,田地自然缺人耕種,糧草供應變得更加緊張起來。吳三桂發現自己不僅缺人缺糧,而且剛開始起事時對他信誓旦旦的部下們,也和他離心離德起來。
在吳三桂的正前方,清軍將領王嶽樂師出湖南,連克萍鄉等地,軍鋒直指潭州等地。西部戰場上清軍亦是所向披靡,東部戰場,康親王傑書也率師自浙江攻入福建。原本答應和吳三桂互為呼應的耿精忠被迫再次降清。
吳三桂立陷四麵楚歌之際,不過幾個月,就被清軍打得滿地逃竄。吳三桂不得不親自來到前線,準備集結十萬大軍迎敵,卻不幸中風而亡,享年72歲。雖然他的二孫子吳世藩在衡陽草草登基,算是繼承了他大周的事業。但此時的大周,早已是油盡燈枯之勢,曾經席卷大半個中國的三藩之亂,不過三年,就被清軍攻入昆明,繼承人吳世藩自殺身亡,跟隨吳世藩的所有宮女傭人們一同自殺,大周皇朝就此劃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