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2 / 2)

王華說:“三叔,生意你不要擔心。大兵以後,定有大疫,逃難的人,早饑夜寒,水土不服,生了病一定要買藥,買不起的我們送。“嗯,嗯!”劉不才心想;此人的口氣,倒真是不小。口氣雖大,用心卻深,“三叔,”王華笑道,“我想做生意的道理都是一樣的,創牌子最要緊,我說送藥,就是為了創牌子的。”“這我也曉得。”劉不才平靜地答道,“凡是藥店,都有這個規矩,貧病奉送。不過,沒有啥用處,做好事而已。”“那是送得不得法!我在上海聽人講過一個故事,蠻有意思,講給大家聽聽。”

王華講的這個故事,出在雍正年間,京城裏有家小藥店,承攬供應宮裏“禦藥店”的藥,選料特別地道,雍正皇帝很相信他家的藥。有一年逢辰戌醜未大比之年,會試是在三月裏,稱為春闈。頭一年冬天不冷,雪下得不多,一開春天氣反常,春瘟流行,舉人病倒的很多,能夠支持的,也多是胃口不開,委靡不振。這家藥店的主人,配了一種藥,專治時氣,托內務府大臣麵奏皇帝,說是願意奉送每一個舉子,帶入闈中,以備不時之需。科場裏的號舍,站起來立不直身子,靠下來伸不直雙腿,三場下來,體格不好的就支持不住,何況精神不爽?雍正是個最能體察人情的皇帝,本來就有些在替舉子擔憂,一聽這話,大為嘉許。於是這家藥店奉旨送藥,派人守在貢院門口,等舉子入闈,用不著他們開口,在考籃裏放一包藥。包封紙印得極其考究,上麵還有“奉旨”字樣,另外附一張仿單,把他家有名的丸散豪丹,都刻印在上麵。結果,一半是他家的藥好,一半是他家的運氣好,人闈舉子,報“病號”出場的,並不比前幾科會試來得多,足見藥的功效。這一來,出闈的舉子,不管中不中,都先要買他家的藥,生意興隆得不得了。

“你想想看,”王華說,“天下十八省,遠到雲南、貴州等。都曉得他家的藥。你花多少銀子,雇人替你遍天下去貼招貼,都沒有這佯的效驗。這就是腦筋會不會動的關係。““真是,”鬱四笑道,“老王,你做生意就是這點上厲害!別人想不到的花樣,你想得到。”“那麼,”劉不才的態度也不同了,很起勁的問:“我們怎麼送法?”“我們要送軍營裏……”“那再好都沒有。”劉不才搶著說道,“我有‘諸葛行軍散’的方子,配料與眾不同,其效如神。”

“真的再好都沒有!”王華說,“送軍營裏要送得多,這當然也有個送法。將來我來動腦筋,叫人出錢,我們隻收成本。捐助軍營,或者有捐餉的,指明捐我們的諸葛行軍散多少,什麼藥多少?折算多少銀子。隻要藥好,軍營裏的弟兄們相信,那我就有第二步辦法,要賺錢了!”他故意不說,要試試劉不才的才具,看他猜不猜得到這第二步辦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