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趙元帥夤夜憂國事⑴(2 / 2)

重文輕武是趙鼎城的祖宗趙匡胤提出來的,盡管對鞏固政權好處多多,但文臣苦讀書,武將不練兵成了潮流後,邊防軍備日漸薄弱。

遼國和西夏還有南邊的夷狄,就是抓住中原王朝重文輕武的弱點舉兵犯境。

遼國的蕭太後,夏國的李元昊,是火中取栗的梟雄,他們都是野心勃勃,想從中原這塊大蛋糕上切一份羹。

戎狄一犯境,朝廷便著慌,文臣武將全被遣派第一線,範仲淹、趙鼎城這樣的秀才也不例外,成了首當其衝的將領。

自宋太宗“北伐”大敗後,宋庭和遼國的軍事形勢極不利於宋。

宋真宗即位後,遼不斷南下騷擾,宋軍屢遭敗績,彼於奔命。

朝廷內外,憂慮重重。宋真宗改變策略,調運民間防禦力量加強邊防的措施,取得了很好效果。

加上李繼遷在1004年初被吐蕃人箭射而死,西北形勢暫時緩和,朝廷有時間騰出精力對付遼國。

遼聖宗舉兵南下攻宋,有轉移內部矛盾、鞏固統治地位的因素;而宋廷以硬對硬,狠狠敲了遼國一棒子,最終形成澶淵和盟。

澶淵和盟前的遼國有內憂,宋庭卻是內部穩定。

澶淵和盟前的遼軍騎兵極其強盛,尤其是鐵林軍,幾乎沒有勁敵。這是草原民族的優勢。

但澶淵和盟前的宋庭由於推行重文輕武國策,兵雖不少,數十年之間經常打敗仗,士氣非常低落。

鐵腕兒宰相寇準力挺宋真宗“親征”,目的就是鼓舞士氣。

遼軍號稱二十萬一路南下,很快到達橫跨黃河的澶州,離開封隻是咫尺之遙;遼軍一旦越過黃河,則無天然屏障,占領宋庭帝都,易如反掌。

在這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以寇準為首的主戰派策劃的澶淵之戰,無疑具有左右乾坤的作用。

其實澶淵之戰宋遼雙方僅進行了小的接觸戰,宋軍小勝,即簽定和約,歲給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共30萬匹兩。

打勝仗還給人家賠償,這不把事情顛倒了嗎?其實宋庭不是傻瓜,他們算過賬,隻要不再打仗,少量的賠償(應該是饋贈)很劃算。

30匹兩是什麼概念呢?和約簽定的次年(1006),宋年收入總計為6373餘萬(貫石匹兩斤),真宗末年(1021)達14029.81萬(金銀錢米絲綿等二十項合計)。

其中綢絹綾布等紡織品為近1500萬匹,銀為88.39萬兩。

短短15年時間,宋朝的經濟總量就翻了一番還多,足見和平對經濟的發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