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不相信是不是,那是你閱曆太淺。小子走南闖白經見得多了,身心早已麻木。
小子知道有個勞動局局長,在2012年還將在農村當農民的一個40多歲的青年曲線招錄為吃皇糧的“公務員”。
這位青年農民的姐夫也就動用手中的權利給局長大人安排幾個親戚子女做政府部門的公務員。
其運作之自如,操作之熟練,老百姓的子女隻能望其項背,卻沒有伸張的地方。
二十一世紀和趙鼎城生活的年代如此的雷同,其中自然有他的原因。
可喜的是趙鼎城那個年代朝廷官員還略微有點社會公德,否則,趙鼎城的紹聖進士也得拜拜。
做了紹聖進士的趙鼎城自然不會忘記祖輩所受的憋屈,他信奉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天理,太宗一脈甚囂塵上一百多年,現在正一步步走下坡路,正是“燭光斧影”遺留下來惡果,而太祖一脈東山再起的機會已經為時不遠。
因之,在西夏屢屢犯境,範正文公等一批老將軍相繼離世,邊關吃緊時,趙鼎城放棄文官,來邊關擔當武將,其大義凜然的作派,受到徽宗趙佶的熱捧。
在為趙鼎城踐行的宴會上,徽宗牽著趙鼎城的手道:“禦弟和寡人同祖同宗,有禦弟固守西北邊境,寡人一百個放心!”
徽宗口稱禦弟之言不脛而走,不知內情的文武大臣,都以為趙鼎城就是徽宗的親弟弟,那個還敢怠慢?
趙鼎城來到西北邊境,受到將士們的熱烈歡迎。
皇帝的弟弟親來前線,對士氣也是一個鼓舞,什麼糧草、軍需、支度就顯得輕而易舉。
宋朝搞的是募兵製,當兵的能及時領到工資,軍心就會穩定,戰鬥力也會提高。
趙鼎城就是利用這些有利於自己的優勢,弄來不少好名聲。
但此時的西夏人還很強盛,邊關形勢每每吃緊。
為了抵禦西夏人長驅直入,趙鼎城不拘一格降人才,羅天和吳玠就是他選拔的兩個人才。
但前期的羅天太多紈絝,竟然丟掉鎮魂關,這讓趙鼎城十分被動。這一次如果能重新奪回鎮魂關,將是趙鼎城之幸,邊關之幸,大宋朝廷之幸。
對於吳玠,趙鼎城就滿意多了,趙鼎城沒看錯,吳玠是個真正的人才。自從來到他的麾下,功績卓顯。
趙鼎城已經考慮好了,等吳玠追趕橫山步跋子的事情一完結,就在元帥府給他和小女趙玲燕辦婚事。
趙鼎城沒有兒子,如果將姑娘嫁給吳玠生下兒子,就讓他姓趙,說不準這個吳趙結合的兒子就是以後的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