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楊謙臥底夏軍營(2 / 2)

隨從端上一壺酒,兩隻杯。骨婢靈智將酒倒進兩隻杯子裏,遞給楊遷一杯,自己端起一杯,道:“這是協力酒,還望楊將軍喝了,盡快說服那些被俘的宋軍兵士歸降大夏!”

楊遷將手中的酒一飲而光,放下酒杯,抱拳施禮,道:“楊某絕不辜負軍師的知遇之恩,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骨婢靈智大笑而起,道:“還望楊將軍旗開得勝,早傳佳音……”

楊遷謝過骨婢靈智,在四個西夏兵士護送下,向關押宋軍的俘虜營走去。

這時候,楊遷已經是丈八長矛在手,全身鎧甲盔帽。

丈八長矛是楊遷的兵器,在去俘虜營之前,他請求骨婢靈智讓自己拿上兵器,以防不測,骨婢靈智竟然答應了。

就在楊遷將丈八長矛拿到手中時,他真想將骨婢靈智一矛刺死。

可骨婢靈智身邊有二三十個親兵衛士,為了不影響全盤計劃,楊遷隱忍克製著自己,沒有貿然行動。

與其說楊遷是歸順夏軍,不如說他是實施暫避芒峰的韜晦之計——

楊遷怎麼也沒想到,夜踹敵營的行動失敗得這麼淒慘;他和三個兄長做了西夏俘虜;3000名兵士隻突圍出去幾十個,一二百人死在番夷的刀槍箭弩之下,其餘2000多盡管未死,但卻做了西夏人的俘虜!

當楊遷聽到這一噩耗時,禁不住悲淚橫流,哀聲籲歎:“恥辱啊!奇恥大辱!宋軍重蹈好水川、定川寨、三川口慘敗的覆轍嘍!”

好水川、定川寨、三川口三大戰役的失敗,在宋朝幾代人心上打上烙印。

吳玠招安秦隴軍之初,就曾經說過:“大宋自立國以來,就處在四麵楚歌的包圍之中,那個叫西夏的荒寒之國,給宋人留下的記憶最深。三川口、定川寨、好水川三大戰役,宋國兵死將亡,全麵慘敗;有朝一日,我們定要滅亡西夏,報上代人的深仇大恨……”

可到現在,非但未報深仇大恨,還讓西夏人打了個片甲不留,3000人馬,幾乎全軍覆滅,是可忍孰不可忍……

楊遷在心中想著,把西夏人恨得要死。這幫從奴隸社會進化過來不久的蠻夷狄戎,自元昊那一代起便推行光頭國策。凡男人,必須將頭頂上一圈毛發剃掉,留個光瓢形狀的光頭,光頭以下卻梳理成辨子垂在腦後,搭在臀部甚至纏在腰際。這種還處原始狀態的裝扮,據說是剽悍的象征,其實是民族野蠻的一種表現。

然而野蠻之中,也不凡翹楚之輩,骨婢靈智就是代表人物。

善於用兵的骨婢靈智料到宋軍夜間要來踹營,便就事先在三劍泉周圍布下天羅地網,挖了陷坑暗道,設下強弓硬弩。

三路宋軍一到,隻聽一陣棒子敲響,便是亂箭齊發;悶鼓狠擂;戟劍猛剁,宋軍隻有招架之功,無有反手之力;不出一袋煙功夫,3000人馬便就死的死,俘的俘……

張聲、史禦風、馬天君三個兄長走了,可敵營裏還有2000多被俘虜的宋軍兵士,楊遷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丟掉性命,抑或投降西夏返回來屠殺自己的同胞。

野蠻對野蠻,勢必兩敗俱傷,巧謀對野蠻,定能收獲意想不到的成果。

因此,楊遷決定假投降,疑惑骨婢靈智。盡管骨婢靈智聰明程度不亞於三國時的魏國大將鍾會,可他一心想擴充勢力,收買人心,最後還是相信了楊遷,楊遷做了一回薑維,打算宏圖再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