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浚正在漫無邊際地遐想,身旁的親兵衛士卻催促他趕路。
張浚這才發現,被金兵衝散的親兵衛士不知什麼時候已經回到自己身邊,便就環顧一周,對屬下說道:“我們先上涇源路……”
涇源路就是後世的甘肅平涼地區和寧夏的南部地區;與黨項人李元昊建立的西夏政權毗鄰。
北宋時期,朝廷置涇源路經略安撫使,統轄涇州、原州、渭州、會州、西安州、德順軍、鎮戎軍、懷德軍;五州三軍。
涇源路經略安撫使曲端,字正甫,鎮戎軍人;父親曲渙,任左班殿直,禦敵戰死。
曲端3歲便以父蔭而授三班借職,這小子自幼聰明好學,喜歡文史,熱心於兵略。
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乘金人圍困汴京,乘機攻占宋西安州和懷德軍,鎮戎軍告急。
鎮戎軍是宋朝西北門戶,如有閃失,後果不堪設想。
但當時這處要塞卻沒有守將,上級便任命曲端擔任知鎮戎軍兼經略司統製官,去鎮守鎮戎軍城。
曲端臨危受命,不辱使命,抵禦夏人,使其不能南下一步。
曲端後來多次擊敗金國大將完顏婁室,和撒離喝。
曲端威震敵膽、屢破強敵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軍令嚴明,執法如山。
他任涇源路都統製時,有一叔父在其麾下任偏將,因玩忽職守而打了個敗仗。
曲端毫不留情地將其依法處斬,然後又跪於叔父遺體前哭祭,並親自寫了祭文,誦道:“嗚呼哀哉!按軍法斬殺副將的,是涇原統製;依人情祭奠叔父的,是侄兒曲端。伏惟尚饗!”
曲端殺敵功勳卓顯,卻是個對抗上司的刺頭兒。
王庶出任陝西六路節製使,曲端不服從,還奪了王庶的節製使印信,並拘留了他的下屬,並想將其殺掉。
吳玠曾經是曲端的屬從,但為了保護王庶,和曲端結下梁子;曲端的內弟蓋斯裏也在那一次行動中被吳玠的義弟鄭達殺死!
那時候,曲端為了活命,對吳玠誠惶誠恐;可事後,卻對吳玠恨得要死,把不得讓吳玠死在金兵的刀劍之下。
張浚趕到涇源路,視察完曲端的軍事部署,對曲端的軍事才能大加讚賞;可是一提到舉薦吳玠為陝西五路大軍總指揮時,曲端的臉一下子拉得老長,堅決反對張浚的意見。
這時候張浚隻是個欽差,見曲端反對吳玠出任統軍元帥,心中盡管不快,卻也無能無力。
為了穩住涇源路的形勢,張浚還是根據皇上旨意,拜曲端為威武大將軍,欽差大人司都統製、知渭州,想以高官厚祿委任曲端,換取曲端對自己選帥的支持!
但曲端一個巷子走到底,就是不改初衷,執意要和張浚叫板。
張浚沉默不語,曲端還將手中的偃月刀在地上一墩,憤憤說道:“吳玠隻要勝了曲某手中的偃月刀,曲某才同意他做元帥!”
說著,眼睛瞪得像銅鈴,盯著張浚道:“張大人執意要讓吳玠做元帥,曲某這把偃月刀也不饒人!”
曲端的架勢,明擺著是要拚命;這真是千兩銀子也難買的二百五!
人家張浚是欽差大人,代表朝廷遴選統軍元帥;讓你曲端摻雜意見那是對你的高抬;你卻拿著雞毛當令箭;執意要左右上司的意見,真是螳臂擋車,自不量力!
然而,這人世上想曲端這樣的人還真不少!這就是人的秉性,山水可移,本性難改!但曲端一根筋的秉性,最終把自己送上斷頭台。
這時候,張浚見曲端頭碰南牆撞到底,隻好咳聲歎氣地告別涇源路,上其他地方巡視去了。
張浚巡視完懷慶路、熙河路、興元路、秦鳳路、永興軍諸路的防禦情況,離別時,吩咐各路將帥,務必於三月十八日前趕到京兆府,商討軍務事宜。
巡查完諸路大軍,已是三月上旬,距五路大軍將帥來京兆府彙集的日子所剩無幾。
張浚匆匆返回京兆府,心情卻不愉快,主要還是曲端的問題。
不能不承認,曲端在軍事上是一把好手,涇源路地處邊境,與西夏毗鄰,雙方時不時地有小摩擦發生,尤其是女真人放馬關隴大地後,西夏人也想渾水摸魚,但都被曲端給擋回去了。
曲端在涇源路設立的幾道防線,更有其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使西夏人不敢蠢蠢欲動。
但曲端的脾氣太二了,自以為是,老天第一我為二;孤芳自賞,剛愎自用一些壞習氣,在他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到為止,張浚似乎才敢相信,當初陝西六路節製使王庶(六路指的是:永興軍路、秦鳳路、環慶路、熙河路、興元路、涇源路),為什麼能被曲端奪了帥印,曲端還想把他殺死,並非謠傳,而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