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作戰部隊有十萬,也是一支不少軍事力量;這十萬人畢竟是陝西軍所存的精華;而且宋軍最後的騎兵部隊也都在其中。
可以說十萬陝西軍是南宋朝廷的家底,也難怪張浚會如此自信。
南宋建炎四年(1130)九月,北方大地已經出現霜凍,蜷縮了一夏一秋的寒冷重新從河穀中、山道中漫延到原野上來了;連續幾天來的陰沉天氣,仿佛助推器,給人們壓抑的心頭增添了無序的惆悵。
就在這天早晨,宋軍首先向金軍發起進攻,快速收複了長安、鄜延等重鎮。
金國統帥完顏婁室非常驚訝,他這麼會想到,宋軍在秋莫冬初時節主動發起進攻。
因為這個秋季恰恰是金兵戰馬最彪悍、幹草最充足的時候;而宋軍是以步兵為主的軍隊;應該在戰馬最不耐熱的夏季進攻才合理;這樣,金兵恐怕就要栽跟頭。
然而宋庭川陝京湖宣撫處置使張浚卻一反常態,在最不利於自己的季節發起進攻了,看來這個張浚真是一個怪才!
完顏婁室清楚自己的兵力決不足以抵抗集結起來的陝西軍,便向都元帥府請援。
金帝國也充分認識到這是一場空前的大規模會戰,全麵收縮各方戰線,以右副元帥完顏婁室為主帥,簽發了大量漢、契丹、渤海軍入援陝西,並節製各路軍馬,統一指揮陝西會戰,還將東路軍的兀朮等部均調入陝西助戰,金軍主力僅留撻懶一部在東線牽製宋軍。
參與陝西會戰的金軍主力大約也有十萬左右,而且以騎兵為多。
毋容置疑,金國騎兵是主力部隊,而且北地廣闊的草原遊源源不斷地戰馬輸送到前線。
宋軍卻以步兵為主,如果在平原作戰,一定不識金兵對手。
基於這一點,宋庭川陝京湖四省宣撫處置使張浚選擇了陝西關中平原與陝北高原接壤的富平為主戰場。
決戰地點選擇好後,張浚坐鎮邠州,指揮大軍向東繼續推進;而後勤部隊大多從四川開來,綿延千裏。
前軍由名將劉仲武之子劉錫為總指揮,在耀州富平縣(今陝西富平)遇到金軍完顏婁室部主力,金軍也紛紛趕來集結,雙方紮營準備會戰。
富平在關中平原東部,屬平原地勢,非常利於金軍騎兵衝擊,但也利於宋軍擺開大陣,隻要金軍願意正麵硬拚,還是宋軍勝算較大。
關鍵問題在於宋軍不能把弱點暴露在金軍麵前,否則迅猛的女真鐵騎很容易抓住戰場上轉瞬即逝的機會。
那宋軍的弱點在哪兒呢?就是綿長的後勤補給線,尤其是眾多民夫跟隨在軍中,如果被金軍作為突破口,後果將不堪設想。
對於此,宋軍安排的陣形是將民夫放在右翼,由趙哲的環慶軍保護,前有一片蘆葦沼澤,金軍重騎兵不能衝過;劉錫之弟劉錡率曲端調教出來最精銳的涇原軍在左翼平原,準備和金軍鐵騎正麵對抗,這個安排應該說還是有道理。
張浚在後方非常急切,宣布能生擒完顏婁室者,平民可直接封節度使,並多次向金軍下戰書,但完顏婁室和金兀術始終保持冷靜,一直沒有貿然出兵,而是靜候戰機,張浚的幕府愈發自信。最後完顏婁室終於同意九月二十四日決戰!
二十四日辰時,宋軍擺開早就設計好的大陣,開始向金軍營寨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