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唐太宗跨海征遼(1 / 2)

卻說邊關報入高麗國王,聽知提大軍一百萬、戰將一千員,禦駕親征,急聚文官武將商議。聽知太宗自來,勢若泰山,人人失色,麵麵相覷,皆不敢言。高麗王藏曰:“唐兵勢大,何以退之?”諸將皆默然,閃出莫利支蓋蘇文進曰:“唐兵遠涉疲敝,勢不能久,吾恃其險阻,與之相抗,雖有百萬之師,無能為也。事不宜遲,即差人沿路告報各處關隘,添兵把守,吾率大兵後去,親自擊之,破唐必矣。”王藏從之。

卻說太宗依期而進,聲勢吞天。則軍水路已出萊州界口。

旱路抄出蘭河降胡。兵行一月,水陸取齊。行過遼海,直抵鳳凰城下,紮了營寨。先使探馬告報城內曰:“吾大唐兵來日經過,請城主相別。”城內裨將耶律坤材勸城主慕容繡曰:“唐兵勢大,不可與敵,不如舉眾投降,可保軍民之難。”繡從之。

坤材直至唐營見帝,帝問坤材,坤材對答如流,帝喜之,欲用為謀士,坤材曰:“夷狄之人,不敢入侍中國。”帝義之。次日,引慕容繡來見帝,待之甚厚。兵入鳳凰城屯住,餘軍分屯城外,連路十餘裏寨柵。

一住數日,繡每設宴相款,忽一五色紋禽飛過庭前。其聲和鳴,帝問曰:“此何禽也?”繡曰:“此地去城八十裏,有鳳凰山,人跡罕到之處,鳳凰出入之所。其中巢穴,此禽非梧桐不棲,非泉水不飲。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故城號名,此禽即鳳凰也。飛鳴於此,合應陛下坐致太平,實為祥瑞之兆。”

帝曰:“果是鳳凰,世不常出,人亦罕見,安得巢穴而出入乎?”繡曰:“此化外之地,風土與中國不同,鳳凰飛鳴,何足為奇。更有酒泉香米,瑞草靈芝,亦產彼處。又有獨腳之鳥。

每遇賢明為政,則飛至公庭,聞鍾則鳴,聞鼓則舞。若是贓官汙吏,雖欲求見而不可得矣。”帝聞言大喜曰:“大是異事!此非人世有此勝境,朕盍一往觀之。”即命排駕,與眾將同往。

後人有詩雲:

鳳皇山上鳳皇遊,百萬唐兵過此州。

果是中華天子福,此城原在一時收。

卻說蓋蘇文率兵二十萬,直致陳家穀,望見塵頭起處,便紮了營寨。前麵人報慕容繡已降了唐,蓋蘇文大驚,慌聚眾商議,蘇文曰:“今唐率大兵遠來,取了鳳凰城,汝等有何妙策?”大將黑九龍挺身言曰:“將軍勿慮,吾覷唐兵如螻蟻耳。

臨陣一戰,盡斬其首,吾之願也。”言未絕,一人高聲而出曰:

“不必汝去,吾觀斬唐兵之首如探囊取物耳。”視之,其人身長九尺,麵如噀血,虎體狼腰,豹頭猿臂——遼東人也,蓋蘇文之弟蓋身虎也。蘇文聽之大喜。撥馬步軍五百與之,連夜便起,望鳳凰城來。

卻說太宗徑至鳳凰山來,看其巢穴,乃一石室,內闊數丈。隻見數鳳相隨,飛鳴出迎。帝大喜曰:“此真佳禽也。”慕容繡曰:“此鳥雖歸禽道,甚類於人,住居石室,善曉人言。

胎孕十月而生,君王有道始出,乃鳥中之王矣。”帝顧盼稱羨,正在遊玩,忽聽前麵一聲炮響,山坡側湧出一彪人馬,約有一萬餘騎,猝風而至。帝見大驚,慌使人探聽,哨馬來報:遼兵大至。帝即命眾將死據山頭,後遣劉君昂、薛萬徹二將下山前迎遼兵。君昂披銀鎧,裹赤幘,勒帛抹額,手執鐵脊蛇矛,騎花驄馬,向陣前打話。遼將當先出馬,君昂罵曰:“野狗奴助惡為人,大兵到此,何不早降?尚敢引兵來此相拒邪!”蓋身虎大笑曰:“你等隨李世民鼠賊也,吾豈降哉。”君昂大怒,拍馬提矛,向前來戰蓋身虎。二馬相交戰不數合,君昂當抵不住,撥馬投東便走,蓋身虎亦不去追趕。薛萬徹見君昂兵敗,一騎馬,一條槍突然而出,挺槍直刺。身虎挺斧來迎,二人鬥不上十合,萬徹亦大敗而走。後麵蓋蘇文催兵大至,把鳳凰山截住去路,唐兵不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