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欲斬遂良,無忌慌告曰:“陛下暫息天威,聽臣一言:
遂良受先朝顧命,為國元勳,今日雖當死罪,不可加刑,望陛下權記過,後以功贖之。”於誌寧亦再三哀告,帝怒方息,遂良拜謝而退。
是時,眾大臣退朝,議論紛紜,嗟歎不已,皆不敢奏。獨有中書令來濟上表曰:“王者立後,上法乾坤,必擇禮教名家,幽閑令淑,副四海之望,稱神祗之心。漢成以婢為後,卒使社稷傾淪,惟陛下察之。”帝見奏,拂袖而起,走至官內。次日,李世勣入見,帝曰:“朕欲立武昭儀為後,遂良固執以為不可。
遂良既顧命大臣,事當且已乎!”勣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帝曰:“卿言當理,但朕心猶豫不決。”適值衛尉卿、許敬宗外入,帝以前事告之。敬宗曰:“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且欲易其婦,況是天子,立一皇後,何預眾人之事而妄生異謂乎?”帝點頭大喜曰:“獨卿金石之論,正合其理,朕即從之。”乃下詔貶褚遂良為潭州都督。麗泉讀史至此,有詩雲:
蹇蹇王臣既匪躬,直臣真有比幹風。
笏還螭陛心終赤,額叩龍墀血任紅。
威鳳無情迷國紀,聚麀有語亂宸聰。
聖朝厚賜春秋祀,千古重昭社稷臣。
時永徽五年冬十月朔,文武官僚引仆射於誌寧、太史令李淳風等直入內殿見帝。李世勣曰:“伏覷武氏自入宮以來,備全四德,恪守三從,越古超今,雖周之薑原後妃,無以逾此,果有聖儀之表。群臣會議,今日吉辰,伏望陛下宜立為後,上合天心,下順人意,則陛下祖宗幸甚。”帝聽奏,遂令禦史大夫崔義玄、中丞袁公瑜草詔,立武氏為後。詔曰:
武氏門著勳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後庭。朕昔在儲貳,常得侍從嬪嬙之間,未曾迂目。聖情鑒悉,每垂賞歎,遂以賜朕,事同政君,可為皇後。是日,李世勣齎丹詔璽綬諸後宮,武昭儀受之。次日,武氏上表謝恩,其略有雲:“陛下以妾為宸妃,韓瑗、來濟二人麵折廷爭,乞加褒賞。”帝覽罷,即以表示二人。韓瑗等見表大懼,瑗奏曰:“臣不願在朝,乞骸骨歸葬田裏。陛下不失為聖主,使臣得盡餘年則善矣。”帝曰:“汝勿驚怖,朕無害汝之心。武後見忤,可承顏順之,自保無事矣。”瑗曰:“全賴陛下天威,臣得沾寸祿,為子孫營計,死亦無憾,願施犬馬之報,雖冒湯赴火,亦所不辭也。”帝乃令瑗與來濟入宮謝罪,遂得無事。
卻說中書侍郎李義府請曰:“既以冊立昭儀為後,可以今王後、蕭妃安置何地?”帝聞奏默然,沉吟半晌。武氏乃令囚後妃於別院,即日便行封號鎖閉,左右嚴守,非有宣喚,不得入宮。懿旨了當,拜舞謝恩,滿朝眾臣,無不傷感。後人觀此,有詩歎雲:
王後蕭妃何失寵,皆因唐主不能平。
若非武氏居皇位,怎使後人受戮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