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二章(1 / 3)

建安七年十月,朝廷大軍終於抵達永寧,張昭、張紘等人束手就擒,而就在朝廷大軍抵達的次日,鄧當、呂蒙二人率領一眾人押解著周瑜進了永寧城。

建安七年年底,捷報傳到朝廷,舉國同歡,朝廷分豫章南部為廬陵郡,分會稽富春山以南的大片荒蕪區域為南平郡,以豫章、廬陵、南平三郡為建州,設建州大都督府,以文聘文仲業為建州大都督,擢魯肅為南平太守,擢陸儁為廬陵太守,擢洞庭水軍大都督蔣欽為橫海將軍,兼領建州大都督府副都督,奉命組建建州水師,以章安、永寧、東治等城市為港口,逐漸向南擴展,劍鋒直指交州!

至此,揚州地域大幅度縮小,雖然還有廬江、九江、丹陽、吳郡、會稽五郡之地,可都是富庶之地,隻要稍加耕耘,那就是上州之地,作為後世人,對於地域的了解,劉奇遠比旁人要了解清楚,當下就下令將廣陵郡一分為二,東城、高郵一線以南,包括高郵在內,加上堂邑、輿、江都、廣陵、海陵六縣為廣陵郡,劃入揚州治下。以平安、射陽、鹽瀆、東陽、淩縣、海西為射陽郡,歸屬徐州。

以破虜將軍、廣陵太守陳登暫領揚州刺史,廢廬江大都督府,以原廬江大都督府長史劉曄劉子揚為廬江太守,以李通為丹陽太守,法正為丹陽郡丞,以王忠為會稽太守,龐統為會稽郡城,以於禁為吳郡太守,諸葛亮為吳郡郡丞,擢平夷大都督府右都督鍾繇鍾元常為九江太守!

至此,整個長江以南,除卻交州偏遠之外,其餘地方已經盡數掌控在劉奇手中!同時,朝廷以楊修為平夷都督府左都督,原左都督呂岱升任右都督,擢武陵郡丞趙儼為鎮平令,擢原鎮平令杜襲為河南尹,將汝南郡一分為二,遷原陳郡太守路粹為汝陽太守,擢東吳降臣張昭為陳郡太守,擢東吳降臣張紘為琅琊相,擢東吳降臣秦鬆為沛國相,擢韓珩為汝陰太守。

一連串的調動,讓人目不暇接,而隨著法正等人出仕,先前在劉奇門下的諸人,就連才能稍顯平庸的士孫萌、賈璣都被劉奇打發到徐庶手底下磨礪去了,朝中公卿都清楚,如今朝廷最容易出政績的地方,一是南蠻、涼州,二是兗州、青州,相對於南蠻近乎發配的方式,反倒是兗州、青州更平安一些!

將楊修放到南蠻去磨礪,楊彪還舔著臉上門找劉奇求情,可劉奇同楊彪四下裏談論了一番之後,楊彪狠狠地嗬斥了一番楊修,而後毫不猶豫的次日就讓楊修前去赴任了!

反倒是楊慮和羊衜二人,被劉奇留在身旁聽用,而後,劉奇又召幾人到自己府中聽用,除卻郭嘉總掌王府內外之外,黃權再次被召回出任王府長史,張鬆為王府司馬,跟在劉奇左右聽候差遣的還有未到及冠之年的臨沅廖立,此人才學出眾,更兼是劉奇帳下心腹小將廖化的侄兒,劉奇也就放在身旁磨煉了!而後又有益州刺史諸葛玄推舉的十六歲的年輕才俊廣漢彭漾,也被劉奇放在手底下聽用!

建安八年四月,比曆史上多活了四年的張儉,雖然有孔融、張機等名醫續命,可終究是年紀大了,再加上年輕的時候四處逃亡奔波傷了身子骨,堅持到八十八歲的張儉,終究沒有堅持住,撒手西去,臨死前,張儉緊緊抓著劉奇的手呢喃道,“子瑾,老夫終究沒等到,你龍登九五的時刻,沒看到天下大同之日,今後,老夫幫不了你了……”

劉奇親手為張儉扶靈,以子嗣之禮事之,作為建安年間,第一個亡故的老臣,朝野上下甚為悲痛,旁人不清楚,可三公九卿清楚的很,作為大司馬的劉奇,與司徒張儉亦師亦友,此番張儉故去,對劉奇有多大的影響,張儉的陵墓,最終放在了劉表陵墓的不遠處,劉奇親手為其撰寫碑文,表彰張儉功績!

建安八年六月,僅僅時隔兩個月,身為司空的陳紀撒手西歸,享年七十四歲,劉奇同樣以子孫禮事之,親手為其撰寫銘文,麵對陳紀心中的不舍,劉奇明白陳紀的心結,自然在陳紀臨死前應允了陳紀,劉氏不衰,陳氏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