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對寶藏的探秘(4)(1 / 3)

這顆全球最大的藍寶石“希望”之鑽於300多年前發現於印度。一個路過的老人在河畔一座廢棄的礦井裏,偶爾瞥見一塊閃光的石頭,得知是藍鑽石後,老人請工匠進行加工,鑽石原礦碩大無比,當時的加工技術水平有限,經過了粗略整型後,重量有112.5克拉。路易十四時代,印度的王公貴族與法國珠寶商塔沃尼達成了一大筆交易,價值30餘萬美元的寶石全部從塔沃尼達處換成了翡翠,其中包括這顆獨特的藍鑽石。“希望”藍鑽來到法國後,幾經轉手到達路易十四之手,並被重新切磨成雞心型,重達67.125克拉,人稱“王冠藍鑽石”。至此以後,任何人見到它都為之傾倒,皇室貴族以擁有它為榮。

但實際上,溫斯頓是它的最後主人,也是幾百年來最幸運的一個主人。因為這顆看似無比高貴的巨鑽,仿佛有某種詛咒,擁有它的皇室或富商,不是國家敗亡便是離奇死去。

傳奇經曆

在發現此鑽的老人去世後,他的三個兒子因為爭奪鑽石繼承權而自相殘殺,最後族長出麵,下令將其鑲嵌在神像的前額上。從此一係列稀奇古怪的事情發生了。

最開始,一個年輕人偷走了鑽石,卻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就被守護神像的婆羅門捕獲,活活打死。17世紀,法國傳教士用斧頭劈死神像的看護,將藍鑽石帶回了故鄉,最後他被割斷了喉管,鑽石也一並遺失。若幹年後,巴黎珠寶商將其購得,然後轉手賣給了法王路易十四。這名珠寶商卻慘死在去俄國做生意的途中。

路易十四將這塊藍鑽石鑲嵌在象征著王權的王杖上,命名為“法國藍寶”。隨即他的一個孫子就莫名其妙地死去,路易十四備受打擊鬱鬱而終。接下來“法國藍寶”被蓓麗公主作為裝飾掛在項鏈上。1792年,蓓麗公主因為一起偶發事件被一群平民打死。然後“法國藍寶”的主人變為法王路易十六和王後瑪麗。然而法國大革命將路易十六與瑪麗雙雙送上了斷頭台。皇家侍衛雅各斯·凱洛蒂乘亂將其收入囊中,結果法國當局通告:凡私藏皇家珍寶者斬立決。侍衛雅各斯·凱洛蒂聞訊後壓力過大,自殺身亡。

幾十年後,“法國藍寶”落入俄國女皇加德琳一世手裏。女皇命人將其送到荷蘭進行精心加工。雕琢之後的“法國藍寶”重44.5克拉,更加耀眼奪目。但鑽石匠的兒子將鑽石偷偷帶往英國倫敦一去不回,鑽石匠迫於女皇的威嚴服毒自殺。而他的兒子後來在英國也自殺身亡。英國收藏家亨利·菲利普·霍普花費9萬美元將其購得,並命名為“希望”。1839年,亨利·菲利普·霍普暴死。

隨後,“希望”帶著它耀眼的光芒,輾轉於多個收藏者或珠寶商之間,同樣的,這些人都以離奇的方式離開人間。

若幹年後“希望”鑽石現身巴黎。美國人艾沃林·沃爾斯·麥克林是《華盛頓郵報》和《辛辛那提市問詢報》的出版商,他以15.4萬美元的價格買入,1918年他8歲的兒子跑到街上被車軋死,麥克林從此神情抑鬱而丟失了報業。爾後,他的一個女兒死於誤服過量安眠藥,1967年他25歲的孫女因酒精中毒暴斃身亡。

最後溫斯頓用110萬美元買下了這顆鑽石,曆經10年慈善展出,終於為其找到了最後的歸宿。

“皇家上尉”家產探秘

當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皇家上尉”號貨船滿載來自中國的財富,緩緩駛出巷口向著倫敦進發時,注定了這艘處女航的大貨船和它盛載的昂貴貨物,成為人們今天還在津津樂道的話題。

財富原始積累

16世紀60年代,荷蘭商人浩特曼成立一家公司,專門前往東印度地區發展。到1602年,荷蘭陸續成立的14家公司合並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全球範圍內攫取了大量財富。此時的英國當然不甘落後,160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簽署皇家特許狀,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了為期21年的東方貿易壟斷,並迅速從印度的商業貿易對象擴張為一個具有助理政府和軍事作用的殖民機構。

160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蘇拉特建立了一個貿易點。然後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灣建立了自己的第一所工廠。然後其高層略施手段,通過虛報利潤等方法,從英皇詹姆士一世處騙得一張不設期限的特許狀,從此開始了名正言順的大規模殖民和擴張行為。

1754年英法爆發七年戰爭,東印度公司與法軍印度當地武裝衝突,軍隊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並積累了在海外發展武裝力量的經驗。此時的英國國內,工業革命帶來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生產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大量的工業原料需要從殖民地進口,英法之間的戰事也導致英國軍隊和國內經濟的補給需求大增。此外,英國人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國內人民的物質需求也同樣需要東印度公司迅速擴大貿易規模,提高海外殖民掠奪的速度。在這段黃金時機裏,東印度公司迅速成長,並逐漸穩坐英國海外貿易市場份額的頭把交椅。

1711年,東印度公司首次來到覬覷已久的中國,並在廣東建立了第一個用於采購茶葉的貿易點。隨後若幹年中,東印度公司在東亞和東南亞進行了大量的殖民活動,並在經濟上竭盡全力大規模掠奪,這些財富都被運回英國總部以便再次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