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對星外傳奇的探秘(3)(1 / 3)

恒星演化理論詮釋了“主星序階段”,即從恒星中心核內的氫開始燃燒直至全部生成氦。恒星在主星序階段上稱為“主序星”。各恒星體根據各自質量在主星序中存在的時間是不同的。天文學家愛丁頓發現,恒星體的質量與它為抗衡萬有引力而產生的熱量成正比;星體膨脹速度與產生熱量成正比。產生的熱量越多,星體膨脹速度越快,相應地留在主星序中的時間越短。太陽現在就處於主星序階段,科學家計算,太陽最多有100億年左右的時間停留在主星序階段,至今為止它已有46億年處於這一階段了。大於太陽15倍質量的恒星隻能在主星序階段停留1000萬年,相當於1/5太陽質量的恒星則可以存在長達10000億年之久。

恒星漫長的青壯年期——主星序階段一旦度過,進入老年期就會成為“紅巨星”。在這個階段,恒星將膨脹到大於本來十億多倍的體積,因此被稱為“巨星”。之所以被加上“紅”,是由於隨著恒星迅速膨脹,其外表麵越來越遠離中心,溫度也隨之降低,發出的光也愈發偏紅。紅巨星盡管溫度降低,光度卻增大,變得極其明亮。人類肉眼能看到的亮星,就有許多是紅巨星。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獵戶星座的“參宿四”,其直徑為太陽直徑的800倍,達11億千米。若“參宿四”在太陽的位置發光,紅光會遍及整個太陽係。“主序星”到“紅巨星”的衰變過程,變化不僅是外在的,內核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從“氫核”成為“氦核”。氦核逐漸增大,氫燃燒層也不斷向外擴展。

一旦形成紅巨星,它便會發展到恒星演化的下一階段——“白矮星”。外部區域迅速膨脹,氦核受反作用力向內收縮,其中的物質溫度增高,內核溫度最終將超過1億度,引發氦聚變。氦核經過幾百萬年燃燒殆盡,而恒星的外殼混合物仍然以氫為主。這時恒星結構複雜了許多:氫混合物外殼下隱藏著一個氦層,還有一個碳球埋藏在內。這樣,恒星體的核反應更加複雜,其內部溫度上升,最終使其變為其他元素。紅巨星外部與此同時也開始急劇地脈動振蕩:恒星半徑大小不定,穩定的主星序恒星變為多變的大火球。火球內部的核反應更加動蕩,忽強忽弱。恒星內部核心的密度增大到每立方厘米10噸左右,此刻,一顆白矮星便在紅巨星內部誕生。

白矮星的特征是體積小、亮度低、質量大、密度高。例如天狼星伴星,體積類似地球,卻差不多和太陽一樣重!它的密度為每立方米1000萬噸左右。由白矮星的半徑和質量,算出其表麵重力差不多是地球表麵重力的1000萬~10億倍。任何物體在這樣高的壓力下都將毀滅,即使原子也會被壓碎;電子也將脫離原子軌道而自由運動。

由於沒有熱核反應來為單星係統提供能量,白矮星一邊發光,溫度一邊降低。100億年的漫長歲月過去後,白矮星將停止輻射而死亡,軀體會變成硬過鑽石的巨大晶體——“黑矮星”,在宇宙中孤單地飄浮。

一些科學家們認為,幾十億年後,太陽會在快要滅亡時迅速膨脹,所有太陽係內的星體和星際物質都會被“吞噬”掉。到那時,太陽會劇烈地抖動,大量物質在脈動過程中被拋入星際空間,而太陽會失掉大部分的質量,其餘部分則縮為白矮星。銀河係中發現的大量變星表明,恒星死亡過程中脈動和質量的拋失極為普遍,一些變星每年能夠拋出等於地球質量的大量物質。想要更好地了解包括太陽在內的恒星如何滅亡,可以研究這種質量的拋失。

一些科學家認為,雖然目前還不太清楚恒星的演化過程,但50億年後,可以基本肯定太陽會成為紅巨星。那時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會滅亡,地麵溫度將高於現在2~3倍,北溫帶夏季最高溫度會達到100℃;而地球上的海洋也會蒸發成為一片沙漠。太陽大概會在紅巨星階段停留10億年,光度會提高到今天的幾十倍;體積也將會極大地膨脹,若從地麵觀察,會看見整個天空都是太陽。

當然,“世界末日”距現在還很遙遠,但因為提前幾十億年了解這樣的“大結局”,人們不禁會疑惑:“生命的進化必將是一場悲劇,那其意義究竟為何呢?”

脈衝星的發現與中子星的奧秘

由於大氣不均勻起伏,當星光通過地球大氣時,導致恒星的光看起來一閃一閃的,這稱為“行星際閃爍”。充滿行星際空間的太陽風引起了宇宙射電源的閃爍現象。天文學家通過射電望遠鏡發現的宇宙射電源,稱為“射電源”,其波長從1毫米~30米,它是電磁輻射異常強的局部區域。

1967年春天,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為了進一步研究宇宙射電源,設計建造了一種新型的時間分辨率很高的射電望遠鏡。為了保證儀器的正常運轉,天文台決定開展人工分析工作。英國天文學家休伊什教授的研究生喬絲琳·貝爾小姐接受了這一個任務。

在觀測時人們發現:每到子夜時,一個神秘的射電源便會發生閃爍,同時自動化記錄筆繪出了一連串間隔都是1.337秒的脈衝曲線,這個神秘的射電源發出的無線電脈衝波長是3.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