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邁錫尼世界的毀滅與一些南下部落的入侵有關,多利亞人更是禍首元凶。但也有人持與此相反的見解,他們指出,邁錫尼世界在西北方的入侵者來到之前已經衰落。邁錫尼文明的統治至公元前13世紀後期已開始動搖。據考古資料看,多利亞人在公元前13世紀期間,並未進入希臘世界,他們涉足此地是在邁錫尼文明的不少城市已經變成廢墟的很長一段時間以後,多利亞人麵對的是一個已經不可避免要毀滅的世界。因而,公元前13世紀末以來邁錫尼文明世界的各地王宮連遭毀滅之災,與多利亞人無關。考古資料也提供不出當時多利亞人到來的物證,於是J·柴德威克在對古文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大膽假設。他指出,多利亞人屬於邁錫尼人的曆史事實,可以從神話傳說中有關赫拉克利斯服12年苦役的故事中反映出來,多利亞人作為被統治者早就遍布在邁錫尼世界各地。赫拉克利斯的子孫返回伯羅奔尼撒,卻道出了多利亞人推翻邁錫尼人隻不過是內部的階級鬥爭的真情,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多利亞人入侵。以派羅斯為例,當時便存在很嚴重的經濟問題,青銅不夠用,青銅加工業已衰落,國家經濟組織疲憊不堪,稅收不齊,經濟麵臨崩潰的邊緣。有限的土地不能滿足經濟發展之需,國家隻能靠積蓄的產品度日,要麼就從地方額外征收黃金。當時受到挑戰的還有神權,村社不按祭司要求行事,有的人甚至敢不履行宗教義務。由於受到其他部門或其他國家的過分壓力,中央的高度集中化受到了破壞。在這種形勢下,派羅斯的王宮隨時都有覆滅的危險。這一切都可能是導致派羅斯毀滅的主要原因。
另有一些人認為天災是禍根,天災造成人口減少,食物短缺,大量小村莊被放棄,王宮經濟發生危機。邁錫尼為了遠征小亞細亞富裕的城市特洛伊,傾國出兵,圍攻10年方才攻陷。邁錫尼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嚴重消耗,從此國勢一蹶不振。
還有人提出,邁錫尼文明遺址中有幾個地方是毀於不知什麼原因引起的火災中的。這樣,活躍於東地中海的海上民族便吸引了這些猜測者的目光,他們認為是這些海上民族破壞了小亞細亞、巴勒斯坦、敘利亞、埃及等地的許多城市,促使赫梯帝國滅亡,埃及帝國衰弱,當然邁錫尼世界也受到了影響。
學者們經過一番深入的研究之後,不但沒能解開邁錫尼文明的衰弱之謎,同時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邁錫尼沒有金礦,黃金從何而來?固若金湯的邁錫尼城怎麼會屢遭淪陷?還有埃及人、腓尼基人都在其墳墓牆上刻下了文字,後來的希臘羅馬人也樹立了有文字的墓碑,邁錫尼人已普遍掌握了線形文字,並且用來記寫貨物清單,可是他們為什麼不將死者的姓名和業績刻在墓碑上呢?這到底如何解釋呢?一切還有待於後人的深入考察。
印度古城摩亨佐-達羅探秘
摩亨佐-達羅是人類古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最大的城市遺址,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在它重現於世人麵前的年代,人們以為它隻是一片無足輕重的墳地。但是,當人們清除了障礙物,還原其本來麵目以後,驚訝得說不出話來。4000年前能有這樣漂亮雄偉的城市嗎?
摩亨佐-達羅頂部已經蕩然無存,隻有城基、房基保存完好,其中的街道、水渠曆曆可見。城址呈長方形,占地7.77平方千米,估計居民約有3.5萬人。城牆、公共建築和部分路麵、上下水道,都用煆燒的磚製成,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磚城,摩亨佐一達羅以此有別於同時代世界各地常見的土城、石城。僅此一斑,便可窺到印度河流域古文明的發達程度。
摩亨佐-達羅文明大約維持了1000年。約在前3000年左右,俾路支的部落民族開始跨越沙漠,向東遷移,去尋找更為理想的家園,最後終於在富饒的印度河平原定居了下來,發展灌溉農業,養羊植棉,於是在公元前2500年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的棉花遠近聞名,遠古的巴比倫人叫它“信杜”。到了前1500年,摩亨佐-達羅等城市突然人煙絕跡,連遺址也被忘卻了。一個燦爛的文明竟然突然間中斷了,消失了,實在令人大惑不解。
在出土的文物中,有用銅和銀製成的雕像、首飾及用具,有色彩鮮豔、繪著圓周圖案的紅色陶器,有淺浮雕、篆有動物形象和象形文字的金屬、陶、石、象牙印章,有貝殼尺、石質砝碼等度量衡工具。有載重很大的船,還有各種農具和棉花、胡麻、豌豆、椰棗、甜瓜、麥等作物的殘留物。古城廢墟下掩埋著許多人獸的骸骨,屋裏、街頭雜陳著男女老少的遺骨,有的一處竟有十多具。遺骨上留有斧砍刀劈的痕跡,有的四肢蜷曲呈痛苦抽搐狀。這是怎麼回事呢?如此昌盛的文明背後掩藏著怎樣的悲慘仇殺呢?這是否與摩亨佐-達羅古城文明的突然中斷有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