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空中戰機與空空導彈經典戰例(6)(1 / 3)

第二道防線是高射炮。盟軍在英國開始隻裝備了192門重型炮和200門輕型炮,到1944年6月底,就增加到376門重型炮、594門輕型炮和362個火箭發射器。剛開始,英軍的高炮防線離倫敦市區並沒有多遠,即使經攔截後受損的導彈也可能落入市區。加上為了防止德軍的襲擊,英國的雷達多部署在低窪處,使雷達的覆蓋麵積和有效探測距離減小。此外還存在高炮和飛機間的相互製約,追擊導彈的飛機很容易進入高炮陣地上空而造成誤傷。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英軍曾下令按天氣分工:好天氣時攔截V—1的任務由戰鬥機負責;壞天氣時由地麵高炮負責。這樣做雖然不會產生誤傷,但等於少了一道防線。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英國防空兵司令希爾上將提出劃分高炮和飛機的責任區和分界線,飛機在追擊V—1導彈時,隻到分界線為止,不準進入高炮責任區。同時,將高炮和雷達一起外移(向海岸方向),以避免被擊中的導彈或殘骸落入倫敦市區。

這次調整共牽涉到了2.3萬人、約6萬噸彈藥和裝備的轉移,到7月19日就全部到位,前後隻用了不到1周的時間。新防線建立後,除重型炮增加到592門外,還增加了892門40毫米炮。504門20毫米炮和254個火箭發射器,以及美國提供的165套SCR584雷達、9號和10號高射炮瞄準器等。經過這些改進後,用高射炮攔截V—1導彈的成功率,從以前的21.5%上升到53.9%。取得最好戰績的一次是1944年8月27至28日,共有97枚V—1導彈進入高炮防線,其中有90枚被成功攔截,最後隻有4枚導彈落入倫敦市內。

第三道防線是用氣球攔阻,這也是盟軍在反導彈作戰中最原始最簡單的一招。

在數量上,開始隻用了500個氣球,到8月中旬增加到2000多個。

用氣球攔截導彈主要是利用氣球間的繩網,當V—1導彈撞上之後自然是自投羅網。為了盡快使被撞導彈減速,從6月21日以後又在氣球後加裝了阻力傘,導彈衝到氣球網上後阻力傘會立即打開,以增大阻力使其迅速減速。事實上氣球攔阻的作用是比較有限的,主要是天氣不好時氣球攔阻網難以保持,同時因氫氣供不應求,大約有1/5的時間氣球升不了空。後來德軍還采用了反攔阻的措施,即在彈翼前安裝切割裝置。在整個戰役中,盟軍共損失氣球630個,被攔掉的V—1導彈隻占全部被擊落導彈的4.4%—7.8%。

據統計,英國在對V—1導彈的作戰中,共發現來襲導彈7488枚,擊落3957枚,其中戰鬥機擊落1846枚、高炮擊落1878枚、氣球攔阻231枚。

德軍將攻擊目標轉向歐洲大陸以後,盟軍的防禦重點也隨之轉移。在這裏,盟軍共部署了1.8萬人;208門90毫米高炮、128門94毫米高炮和188門40毫米高炮;先部署了280個氣球,後來又增加到1400個。但是沒有動用戰鬥機,也就是說減少了一道防線。盡管如此,其防禦效果還是很明顯的,如1944年10月24日至1945年3月底,德軍向荷蘭安特衛普港發射V—1導彈2759枚,被盟軍擊落和攔阻了1 766枚,加上導彈自身發射失敗的,僅有211枚漏網。

總之,單純就一種新型武器而言,V—1導彈的優點是明顯的:第一是成本低,能大量使用,不受天氣和時間限製;第二是速度快,接近高度低,難以發現和攔截:第三是易損部件少,不易被擊落,即使被擊中自身也沒有人員傷亡。尤為重要的是,V—1導彈的出現標誌著一種全新武器的誕生,戰後美蘇等國根據所搜集的資料,在V—1導彈的基礎上開始了巡航導彈的研製和競爭,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發展,如今已成為現代戰爭的重要武器之一。

三、人類第一次大規模導彈戰——馬島之戰

馬島戰爭期間雙方在戰鬥中大量使用導彈,在戰場上取得驚人的效果,因此全世界軍界人士稱這次真正為“導彈時代的首次戰鬥”。馬島戰爭中使用的先進武器,由各類戰術導彈、製導魚雷和激光製導炸彈,現統稱為精確製導武器。英軍使用了空對空、空對艦、艦對空、地對空、潛對艦、反坦克導彈等製導武器;阿軍也使用了空對艦、岸對艦、地對空等戰術導彈。雙方共使用的戰術導彈型號更多,品質更為先進,戰果也更為突出。從馬島戰爭的過程可以明顯地看出精確製導武器在戰鬥中的實際效果。

1.製導武器顯神通

自阿軍1982年4月2日占領馬島開始,4月5日英國組織成有44艘軍艦、22艘輔助船和45艘商船的特遣部隊,航行1.3萬千米,於24日到達馬島海域,並宣布對馬島實行200海裏海空封鎖。5月1日英軍派出1架“火神式”轟炸機從阿森鬆島起飛,經空中加油遠距離飛行到馬島上空,實施第一次空襲,摧毀阿機場設施。接著由從航空母艦起飛的12架“海鷂”式戰鬥機繼續空襲,並由“海鷂”式飛機攜帶的AIM—9L“響尾蛇”空空導彈擊落阿根廷一架飛機。從此,以製導武器對製導武器的戰鬥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