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動物——人類的夥伴(1)(1 / 3)

地球的生物

地球的誕生,已有45~46億年,但我們今天僅對它近6億年來的這段曆史了解得比較清楚。因為地球曆史上發生的事情,主要是靠當時形成的岩層和所含的古生物化石記錄下來的;地球上的生物雖然早在30幾億年前就已出現,但主要是些低等的菌藻植物,它們留下的化石,能夠說明的情況不多,而且保存這些化石的岩層,又大多經過程度不同的變質,這就使地球這段早期曆史更加不易為人類了解。隻是到了距今約6億年前,較高級的生物大量出現了,並有大量未經變質的沉積岩層和動物化石保留下來。從而提供了許多比較可靠的材料。所以,現在關於地球的6億年以來的這一段曆史,闡述得比較詳細和可信。這和人類曆史的闡述有相似之處,無文字記載以前,人類曆史是比較模糊和簡略的,而有文字記載以後,人類曆史才變得清楚和翔實。總之,無論地球曆史還是人類曆史,距今越遠越模糊、越簡略,距今越近越清楚、越翔實。

從地球誕生到6億年前,這段時間在地球曆史上被稱為隱生宙,雖然延續的時間約有40億年,但由於材料不足,未能劃分出詳細的曆史發展階段,一般隻再分為太古代和元古代,而它們之間還無確定的界限,因此常統稱為前古生代。

當地球上的生物從以低等植物為主演變為有殼的無脊椎動物占優勢時,地球的曆史從隱生宙(即前古生代)進入到顯生宙。

生物繼續從低級向高級演化,無脊椎動物讓位給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中又不斷有新的“強者”出現。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到我們人類,此衰彼興,依次扮演著地球上的主角。

在古生代的早期,我國的北方和南方,都有很廣闊的地區為海水所淹沒。在海裏,藻類仍在大量繁殖,但比它高級得多的生物已大量出現了,一種被稱為三葉蟲的動物統治了全世界的海洋,這時陸地上仍沒有任何生物。

三葉蟲是節肢動物的一種。全身分為頭、胸、尾三節。又有一條凸起的中軸貫穿在頭尾之間,橫看豎看都可分出蔓個部分,在它的身上長有甲殼,起保護作用。三葉蟲一般長約數厘米,這在當時是個兒大的動物,它們大多棲息在海底,也有少數鑽到泥沙中居住或在水裏漂遊。

寒武紀後期,是三葉蟲鼎盛的時期,到奧陶紀時,三葉蟲的數量仍不少,但海中已出現了比它更厲害的動物。這種動物是一種軟體動物,它有錐狀的硬殼,在錐體開闊的一端,即它的頭部,長有環狀的觸手,用它捕捉食物和爬行、遊泳。它們的個兒大,一般長達幾十厘米,行動迅速,口腔堅硬,因此三葉蟲不是它們的對手,這些軟體動物是章魚、烏賊的遠親,但大部已絕滅了,隻是在岩層中留下了它們的一些錐形硬殼變成的化石,這種化石被稱作“角石”,而其中被稱為“鸚鵡螺”的這一種,居然還見之於今天的海洋裏。

在三葉蟲之後,在地球上占統治地位的是屬於脊椎動物的魚類。早在奧陶紀的海洋中,一種外形似魚,頭部無上下頜骨,身上披有骨質甲片的“甲胄魚”已經出現;到了誌留紀晚期,真正的魚類登場了。到了泥盆紀,魚類進入繁殖盛期,一時地球上成了魚類的世界。

從誌留紀中期開始,全世界許多被海水淹沒的地區,都發生了地殼升高為陸的變化;一些地區地殼比較平穩地大麵積升高,海水慢慢地退卻;還有一些地帶,地殼劇烈地褶皺,逐漸形成綿亙的山脈,這就是所謂的造山運動。在誌留紀晚期,我國南部和北歐等地,都有造山運動發生。到了泥盆紀,陸地的範圍更為擴大,雖然其間也有海水漫上大陸的時候。

從海到陸的變化,促使原來在海裏生活的生物向陸地上轉移。誌留紀晚期,在濱海地區的沼澤中,出現了一種極為原始的蕨類植物,這類植物的根、莖、葉都還沒分化出現,光禿禿的,故被稱為裸蕨,它們是首先登上陸地的植物。到了泥盆紀,陸地上的植物增多,而且大多有根有莖,枝葉茂盛。這些植物,仍以蕨類為主,不過它們可不像今天我們還可看到的那種矮小的草本植物的蕨類,而是多為高大的木本植物,特別是在進入石炭紀以後,這些植物更為茂盛。它們在許多地方組成了茂密的森林,樹木的高度有達到40米的,莖的基部最粗的有3米。

這些樹木由於各種原因被埋藏到地下,天長日久就變成了煤層。地球上的煤,在石炭紀時形成的最多,以後地球上的森林,再也沒有達到那時的規模。緊接著石炭紀的二疊紀,陸上的植物仍很茂盛,並開始有鬆柏一類更高級的植物出現,這時形成的煤層也不少。

動物登上陸地比植物要晚,但在泥盆紀時也開始有了原始的兩棲類。到了石炭、二疊紀時,地球上變成了兩棲類的天下。

昆蟲出現在陸地上,可能比兩棲類還要早些,在石炭、二疊紀時已很發達,那時的昆蟲有1300種以上,其中有形體特別大的,翅膀就有70厘米長;這樣大的昆蟲,後來再沒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