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連日操勞,楊嘯竟是一覺睡到天亮。
不等楊嘯動身,瓦橋關趙光義的專使就傳旨來了,宣楊嘯馬上道瓦橋關麵聖。楊嘯接了聖旨,找來張光北和李同順,與楊夢蘿,潘鳳、潘豹一起上路,會瓦橋關複旨,列位嬌妻送君長亭之外,揮淚告別。
楊嘯臨行時,又吩咐白雲妃悉心照料已經懷有身孕的慕容飛雪和白雪妃,這才揚鞭上路,日落時候,回到瓦橋關,先到總兵府見聖駕,宋太宗臉上既有高興,也有擔憂。
楊嘯讓張光北和李同順將山西之行,講述給宋太宗聽,二人早就和楊嘯串通好了,將程世傑說的一無是處,之後又將楊嘯誇獎一通,說楊嘯足智多謀,臨危不亂,帶領大家與程世傑勢不兩立,兵收複巴郡、三台關、解塘關、臥牛關、飛虎城五座關隘,奈何程世傑兵多將廣,己方又缺乏糧草,隻能暫時堅守。
楊嘯懇請太宗發兵平叛。
宋太宗點頭道:“愛卿辛苦了,這件事,明日早朝,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見之後再做定奪。”
最後,宋太宗問潘鳳:“昭陽,那程世傑之子,是不是欺負你了?”
潘鳳哭訴道:“父皇,程世傑狗賊,密謀造反,他們一家都不是好東西,你將鳳兒和親給他們,想不到程世傑的兩個兒子一對混蛋,竟搶著和兒臣入洞房,嗚嗚!羞死人了。”
宋太宗氣的胡子發抖,將手中茶杯重重的望桌子上一摔,罵道:“簡直是禽獸不如。”
楊嘯又將程世傑的那些密信呈獻給趙光義,宋太宗看了之後,氣的馬上站起來,道:“馬上發兵,誅殺逆賊!”
楊嘯想了一下,又道:“父皇,這件事先不著急,我們先看一下大遼的動靜,免得大軍進入山西,老巢空虛,給遼人偷襲。”宋太宗連連稱是。
楊嘯來到後院參加晨練。令公已經早起,楊嘯對令公說了自己請旨出兵平叛的事,令公搖頭道:“我大宋現在兵源不是很充沛,瓦橋關一代雖然囤積了三十萬大軍,但是這是用來對付遼軍的,分兵去鎮壓程世傑?不妥啊。”
楊嘯道:“那怎麼辦?就等著程世傑重整旗鼓,再殺回來?解塘關和臥牛關的兵力加起來不足五萬,飛虎城還要兼顧遼軍偷襲,我現在覺得兵力還能夠應付,關鍵是後勤補給必須跟的上。”
令公歎道:“現在趙光義一心迷戀長生不老,在總兵府不知道從哪兒找來一個老道,給他煉長生不老藥,近些日子還從京城將符皇後和符皇後接到了瓦橋關,要一起長生不老呢,潘仁美大將軍也十分為難,每次奏請皇上軍機大事,還要先通過王澤同意,才能做決定。”
楊嘯罵道:“又是這個老東西,簡直就是禍國殃民。”
令公連忙喝止,“不得放肆,要是被他人聽到了,那還得了。再怎麼說,你也是他的幹兒子啊。”
楊嘯點頭,道:“那我就我心裏罵他好了,可是一旦皇上不發援兵,那三關豈不是會很危險?”
令公點頭說:“是啊!再想想辦法吧。”
飯後早朝,楊嘯陪令公一同見駕,宋太宗將山西的情況告訴群臣,其實山西兵變已成事實,大家都心裏有數,可事關出兵與否,卻是各持己見,眾說不一,但大部分人都主張按兵不動。
最後,潘仁美上奏:“萬歲,山西程世傑隻不過是地方節度使,小小兵亂,不足為道。目前遼兵壓境,兵力本來就是我軍的兩倍,如果這時候分兵攻打太原,若是遼軍趁機南下,恐怕有些不妥啊!”
宋太宗又征求了一下群臣的意見,對楊嘯道:“楊愛卿!”
楊嘯出班施禮道:“聖上!”
宋太宗道:“那程世傑起兵謀反,當屬大逆不道,但是現在我大宋正與大遼兩軍對壘,都在靜觀其變,我想遼軍更願意看道我們和程世傑發生火拚,然後坐收漁翁之利。以朕的意思,先讓程世傑在太原鬧一陣子,咱們看看遼兵的反應再做決定。”
楊嘯道:“聖上!山西的三台關,臥牛關,飛虎城現在都是城中兵源缺乏,一旦程世傑在太原重新調動大軍攻打,唯恐三關失手,聖上既然暫時不想平定山西叛亂,也需馬上增加三關的駐防兵馬啊。”
宋太宗點頭,對楊嘯說:“愛卿,你看是不是從真定調一些兵馬過去支援三關的防禦。”
楊嘯道:“萬歲,真定乃是河北重鎮,一旦丟失,後果不堪設想,我已經傳令加緊募兵,但是兵力依然不夠用,還請萬歲以大局為重,另想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