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倫之士,不以否塞而薄其節。——葛洪
張銓(?—1621),字宇衡。沁水(今屬山西)人。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及第,曆任保定(今屬河北)推官、禦史。
生於明末的張銓,看到國家日益衰弱,遼東女真興起,實堪憂慮。他不斷上書陳述自己對時局的看法,提出應采取的措施。他不同意經略楊鎬的四道出兵進擊金兵的戰略,他認為,這是以自己之所短去擊敵人之所長。他不同意征兵四方征討後金,他指出,“若加賦選丁,騷擾天下,恐識者之憂不在遼東”。他主張,防外首先要治理好內部。他關心邊事,同時主張百姓生活負擔不宜過重,至於“竭天下以救遼,遼未必安,而天下已危”,這樣對百姓“朘削無已”,是“驅之使亂”。出於挽救明王朝的願望,他主張明朝皇帝將“內廷積金如山”的財富用以救援遼東和安撫百姓。然而他的愛國建議,都未被明神宗和當權大臣采納。
明熹宗即位後,張銓被派往遼東,為巡按禦史。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後金攻破沈陽(今屬遼寧),張銓當即上疏熹宗,要求派將防守各處,以抵禦後金。表疏剛上,後金便包圍了遼東都司所在地遼陽(今屬遼寧)。經略袁應泰命大將李懷信等率兵五萬出城結營,又督大將侯世祿等出城迎擊。
皇太極率後金大軍攻擊遼陽城,他布陣於城前,除左右兩翼外,皇太極親率精兵居中,直撲李懷信大營。李懷信抵禦不住,正在這時,後金的四旗兵又攻至。在後金的夾擊下,李懷信大敗,五萬明兵狂奔逃命,後金軍追殺六十裏始止。在李懷信遭到後金打擊時,袁應泰與張銓派軍出援,結果被後金紅旗兵擊退。明軍敗退入城,都爭相進關,擁擠踐踏而死者甚多。麵對後金的圍攻,袁應泰便與張銓劃地守城。
張銓與袁應泰堅守三天,城被後金攻破,袁應泰自刎殉國,張銓被俘。
張銓被俘後,毫不屈服,他麵對金兵引頸待刀,準備以身殉國。努爾哈赤見張銓剛強愛國,決定滿足他死國之誌。皇太極十分愛惜張銓,再三勸說張銓歸順後金,張銓心如鐵石,誓死不降。皇太極見無法奪其誌,便送張銓回官衙,由其以死殉國。“(張)銓衣冠向闕拜,又遙拜父母,遂自剄”,皇太極以禮葬之。
故事感悟
忠心愛國的張銓始終為國運衰微而憂慮,竭心盡智,挽救國家。遼陽城破被俘,他剛強不屈,以身殉國,其事跡將被後世永遠流傳。
史海擷英
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簡稱“胡獄”或“胡黨之獄”。明初四大案之一。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謀不軌”罪誅當時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時殺死禦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頒布《昭示奸黨錄》,以夥同胡惟庸謀不軌罪,處死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等開國功臣。後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黨羽,前後共誅殺三萬餘人,時稱“胡獄”。除掉胡惟庸後,朱元璋罷左右丞相,廢中書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設殿閣大學士供皇帝作為顧問,結束了中國的宰相製度。
文苑拾萃
保定直隸總督署
直隸總督署的前身可追溯至元代,元代為順天路總管府所在地,明代為保定府署與大寧都司署、參將署。雍正七年(1729年),原來的直隸巡撫升任直隸總督,仍駐節保定,於是在原基礎上重建了總督衙署。清朝滅亡之後,這裏先後為直隸督軍署、直魯豫巡閱使署、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共保定市委等機關所在地。
直隸總督署嚴格按照清製修建,東西廣約130米,南北深約220米,占地總麵積30000平方米。以更道相隔,衙署分為東、中、西三路,主體建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即中路包括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並配有左右耳房、廂房等,三開間的黑色大門上方,懸掛雍正皇帝手書“直隸總督部院”匾額,封閉式的格局和威嚴的氣氛給人一種望而生畏的感覺。其他輔助建築如花廳、幕府院等分列在東西兩路。這些建築均為布瓦頂、小式硬山建築,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