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小東京的屠殺(1 / 2)

當蔣委員長將‘華北事變’轉變成中日戰爭後,在上海,總計約有11萬至15萬人的蔣委員長的最精銳部隊,和雜牌的輔助部隊,正在與迅速增援的約1.2萬日本海軍和陸戰隊對持著。

1937年8月15日,裕仁天皇任命鬆井石根大將為戰地司命官,並且準備在5天後派出了上海遠征軍(主要由30歲左右,紀律性差的後備役軍人組成)。以及大連第十旅團司令部所屬的步兵第十二連隊,和第十一師團的一部分,進入待機狀態,以備上海之需。

緊接著,以長崎為基礎的20架海軍飛機第一次進行了4小時的越洋飛行,轟炸了華夏的首都南京。

這些‘96型遠程轟炸機’是在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的指導下,剛開發出不久的轟炸機,原本他是打算用來在未來對抗美國的空中戰爭中使用的;但是由於山本五十六心急地想知道它們的性能如何,於是他就提前批準使用這些‘96型遠程轟炸機’,並且拿華夏的首都南京城來當實驗品,進行狂轟濫炸。

同時,在轟炸完後,近衛內閣的政府在對外的發表聲名中,義正言辭地說道:“帝國已經忍無可忍,以至於不得已而采取堅決的措施,懲罰支那軍的暴行,以促使南京政府反省。”

當然在這個聲名的發表的背後,卻是也有裕仁天皇的判斷和讚同;也正是因為他的決定,才使的那些軍國主義極強的軍部,不斷地進行侵華戰爭。

就在裕仁天皇和近衛內閣政府對華夏人民,以及他們的抵抗力量進行傲曼和蔑視之時;在上海,一場令人慘不忍睹的屠殺也正在準備發生著。

1937年的上海人口三百多萬,僅次於柏林、倫敦、莫斯科、紐約、巴黎和東京,是世界第七大城市。

曾經有一個在上海的巡捕房供職了二十二年的英國人莫裏斯?廷克勒,在他的回憶錄裏麵說過;“上海是我見到的最好的城市,任何一個英國城市都落後它一百年,這不是誇張。夜晚燈火闌珊像是過狂歡節,管弦樂團在公園河岸演奏,這裏有很好的公共電車交通服務係統,每個人看上去都擁有一輛最新款的美國小汽車。在這樣的港口裏洋人甚少工作,輕鬆賺錢輕鬆花錢。”

而虹口則因虹口港而得名,位於上海中心城區東北部,東與楊浦區相鄰,西與閘北區毗連,南瀕黃浦江、吳淞江(蘇州河)與浦東新區、黃浦區隔水相望,北與寶山區接壤,位於市區東北部通向市中心的必經之路。

而與大多數歐洲僑民不同,住在上海的日本僑民主要集中在虹口一帶,因此這裏也被稱為“小東京”,通用語言是日語。1937年上海有日本僑民三萬多人,他們對上海的感情是複雜的,一方麵他們向往這裏。日本歌謠《上海航路裏有這樣的歌詞:開船了,愉快的航海,想著夢寐以求的上海,大馬路、四馬路是夜裏綻放的花,紅色的燈火招搖著,上海,憧憬的上海。

但是,很多旅居上海的日僑是自卑的,日本商人岸田吟香這樣表達了對同胞們的看法:在上海,日本人經常被中西各國人士嘲笑並非沒有道理。大家都不穿西服而是穿棉的短單衣,係上一條三尺長的腰帶,或是光頭戴著大森出產的草帽,光腳穿上木屐,咯吱咯吱地在虹口一帶滿大街溜達,這些同胞的打扮極為令人羞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