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親自督戰(2 / 2)

兩路日軍,其主力是在前一方,也就是晉北方麵。

山西自雁門關以南,井莖,娘子關以西係高原多山地區;對華北戰局,保衛華北,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因為一旦日軍完成其占領華北後,那麼他們就絕對會揮軍攻占山西不可。

因為日軍是不會給機會華夏軍隊掌握這個可以隨時隨地居高臨下,由太行山脈進出平漢北段,和平綏東段;威脅日軍在華北的平津軍事進攻計劃,和占領計劃的。

當然最重要的是八路軍的主力部隊,都是集中在山西境內。

也就是說山西是八路軍從陝北開往抗日前線,最快,最方便的路線。

而且他們還可以依靠著山西寬闊而複雜的地形條件,可以使日軍的重武器裝備;如坦克,大炮,飛機,裝甲部隊難以充分發揮出它們的優勢。

極有利於八路軍發揮出他們的強項,和日軍打山地遊擊戰,殲滅日軍,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

當這些X黨頭目坐著小火車專列,正在趕赴太原時。

當閻錫山收到張家口,和南口淪陷在日軍的鐵蹄下後;閻錫山立即急急忙忙地擬定了一個‘大同會戰’的計劃,並且下命令給自己的部下;讓他們在雁門關下的太和嶺口設立行營,親自督戰。

雁門關是古代宋明兩代的曆史標誌,一說雁門關,人們馬上想到宋代楊家將為國前仆後繼的故事。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九塞尊崇第一關”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歸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

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別 雕嵌“天險”、“地利”二匾。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淩空,內塑楊家將群像,並在東城門外,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樓與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華時焚於一旦。傅山先生所書的“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的對聯也已化為灰燼了。但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仍寫出了雄關的豪邁氣勢:“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流傳至今。

巍巍恒山,沿代縣北境逶迤綿延。蜿蜒於山巔的內長城,猶如玉帶聯珠,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門古塞就建築在峻拔的雁門山脊。

雁門山,古稱勾注山。這裏群峰挺拔、地勢險要。自建雁門關後,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它“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