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襲出雲號(中)(1 / 2)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著,很快第二飛行大隊長馮子祥就發現了日本鬼子的出雲號了。

出雲號巡洋艦長121.92米,寬20.93米,吃水7.37米,主機功率14500馬力,航速20.75節,編製672人。裝備203毫米炮4門,150毫米炮14 門,12磅速射炮12門,2.5磅速射炮8門,450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

是二戰前後日本最大的戰艦,它甚至比英國皇家海軍現役的“無敵”級航母還要大。

這艘“準航母”甫一下水,便引起亞洲各國的警惕與反感。不單因為它體量龐大,更由於日本將其命名為——“出雲”。

“出雲”曾經是日本海軍派駐在華夏國的第三艦隊旗艦的名字。

“九一八”事變後,“出雲”號停泊在黃浦江上,它那口徑達203毫米的艦炮正對著上海市區。1932年“一?二八”事變、1937年“八一三”事變,它都曾把駭人的巨大炮彈傾瀉到華國人頭頂。

“出雲”號曾經是軍國主義的銳利爪牙,它最終沒有逃脫隨著軍國主義一起覆滅的命運。

隨著“九一八”事變的爆發,華日兩國已經處在臨戰狀態,兩國國民的敵對情緒也達到頂點。為了給在華日僑撐腰,也為了隨時配合日本在華的進一步攻勢,日本海軍第三艦隊開到吳淞口附近海域,擔任第三艦隊旗艦的便是“出雲”號。

日本海軍為什麼會選擇“出雲”作為第三艦隊旗艦?陳悅對記者說,個中緣由,說來讓中國人很尷尬。

民國以來,軍閥混戰,華夏國海軍的發展屬於停滯狀態。國民政府海軍部部長陳紹寬東挪西借籌措資金建造的“寧海”、“平海”兩艘軍艦還未造好。

海軍中幾條數得上名來的軍艦還都是前清留下的老爺艦。民國海軍一直奉行放棄外海,退守內河的政策,在長江流域遊弋,因此也被時人譏為“江軍”。

“民國海軍力量太弱,日本人覺得沒必要把最好的軍艦派到中國來。”陳悅說,“而且當時日本的主力軍艦吃水深,根本開不進長江流域。‘出雲’體量巨大,但吃水還不算太深,派到華夏國正合適。”

“九一八”事變不久,“出雲”號就作為第三艦隊司令部停泊在黃浦江蘇州河口。當時民國海軍的大小艦艇加一塊兒也就一萬多噸,而“出雲”號一條船的排水量就接近萬噸。

像座小山一樣的“出雲”泊在蘇州河口,它粗大的艦炮正對著不遠處的上海市區。象征著侵略者銳利的爪牙,也是所有華夏國人的恥辱。然而,麵對這種恥辱,實力太弱的民國海軍隻能忍氣吞聲。

1932年1月28日淩晨,“一二八”淞滬抗戰的槍聲在上海閘北打響。時任海軍部政務次長的陳季良與海軍部總務司長李世甲正駐防在上海市郊高廟。李世甲回憶,當時他與陳季良商議認為,如果全麵抗戰爆發海軍自然義不容辭,但如果是局部衝突,就要慎重考慮了。

上海附近彙集著海軍江南造船廠、海軍軍械庫、海軍飛機製造廠、海軍醫院等許多軍用設施。這些單位倘若遭到破壞,若幹年也恢複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