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楔子(1 / 2)

盤古開天辟地以後,天地萬物漸而成形。

隨天地相伴而生的一批上古神祗,也在冥冥中相繼歸位,各司其職。有位叫上虛的神,他的工作便是管理湯穀和虞淵。

要說這湯穀虞淵是什麼地方?那是諸神皆知的日出之地和日落之處。之所以會有這兩個地方,那就是給太陽修生養息的,不然哪裏會有力氣從太蒼之東飛到太蒼之西呢。

畢竟太陽它是一種叫做金烏的鳥。而且,是有三百六十五隻。每天都有一隻金烏從湯穀之陽飛到虞淵之陽。再從虞淵之陰飛回湯穀之陰。這種時候往往就隻剩下半口氣,可它卻能夠休養三百六十四天,足夠它恢複。第二天再由下一隻金烏接替此項工作。如此循環往複。

日複日,年複年,要照顧金烏,照料湯穀的扶桑桃樹,管理亂七八糟的神獸動物,打理虞淵的星辰草木,處理各種各樣的險情變數。於是,上虛古神就煩了,厭了。

所以,就搞了兩枚洪荒果來,天天對著這兩枚幹癟癟的果子講經說法,談天論地,抽取了自己兩縷神魂神念分別打進果子裏。誰讓人家是跟天地同生的那種神呢,講經的日子久了,這倆果子就變成了兩個小男娃。他就帶著倆小孩打坐參禪,教他們修習神的技能,簡稱神技。

按說倆果子就算獲得了神的一縷魂和意念,化了形,也隻能算是個果子仙。但人家也不是一般的果子啊,所以他們化形之後,就是擁有半神之力的半神。即便是半神,那也比仙厲害了不是一點半點。因此,上虛是古神,他們就是上神,雖說是比古神低了一個等級吧,但到底是個神。

化形之初,大的就賜名司陽,小的是司暮。

小孩子漸漸長大,上虛老頭對這兩個自己創造並且親自教養的孩子,也有了感情,算起來自己一半是嚴師,一半是慈父。

可這老頭時常捶胸頓足,後悔自己千不該萬不該,當初一邊埋怨麻煩一邊給司陽打神念,導致這老大從小就一臉痞樣,沒個正經,怎麼看都不像是將要接替自己去管理湯穀的人。好在老二司暮看起來就挺老實,平時修習的時候也很少嘻嘻哈哈。這讓他又覺得老大懷慰。

不過話說回來,對於這兄弟倆,老頭即便是古神,也有料錯的時候,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失策了。

兩兄弟努力修習的時候,後來又多了兩個化了形的人,一個是扶桑神木,一個是桃心木。扶桑神木自是不必說,有了湯穀,它就有了。桃心木呢?它是跟扶桑神木一起存在於湯穀中的神木。

這一片扶桑林長了上萬年才會生出一顆扶桑神木,桃心木亦然,要一片隻開花不結果的桃林長上萬年才會有一顆桃心木。而且在化形之前,桃心木長得就跟所有的桃樹一樣,沒什麼區別。

而湯穀中的扶桑林和桃林都是在三界沒形成之前,天地還混沌一片的時候就存在與湯穀中了。

桃心木桃心木,它就是這片桃林的心。若是扶桑神木死了,扶桑林會再生出另一顆神木。但若桃心木死了,那片林子也會跟著死去,即便是已經長了上萬年。這並不是說桃心木就比扶桑神木高貴,隻是,自從混沌之初生了它們,它們的天性便如此。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它們自己就算是神木,也無能改變,除了接受,別無他法。

桃心木不為後世人所了解,也正是因為它的這一習性。死了就沒了,誰會知道呢。

扶桑神木化形,上虛古神自然知道,他還給它賜名扶裏,並收了徒。桃心木化形,上虛也知道,隻是他那時候剛好有事外出,所以便沒有賜名。也是老頭知道不該他給桃心木賜名,否則怎麼就剛好在它化形的時候有事呢?因此他出門的時候隻交代好生照看化形的桃心木,其他並不多說。

桃心木快化形前,湯穀上空的雲彩全部變成了粉色。深深淺淺的,濃濃淡淡的粉色;厚厚薄薄的,聚聚散散的雲層,從湯穀上空一直向更遠處彌漫開去。又慢慢的起了風,吹著吹著,那雲層起了千朵萬朵的花骨朵,有大有小。漸漸的,感覺過了很長時間,卻又像是一眨眼,花骨朵開出了怒放的桃花。那一瞬間,整個湯穀都靜默了。

司陽、司暮、扶裏他們之前就聽上虛古神說過,在他出門的時候,桃心木就會化形,還交代過要他們先代為照顧剛成人的桃心木。

因此,在那雲開始變顏色的時候,三人就急急的趕往桃林,守著桃心木化形。他們站在桃林外,看見那一幕,也均是被震撼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