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有北美最大的唐人街,也是全球最大的華人聚居區。位於紐約市曼哈頓南端下城的是老“唐人街”(Chinatown),?最早的中國移民在1880年就來到這裏,以香港、廣東、福建等地人為主;其次是位於皇後區的法拉盛(Flushing),曼哈頓的東邊,隔著East?River(東河)是新興的中國城,是紐約“第二唐人街”。位於布魯克林區第八大道(Eighth?Avenue)的是“第三唐人街”。現在,皇後區艾姆赫斯特的“第四唐人街”也已漸成規模。唐人街上商鋪林立,鋪中有鋪?。大大小小的招牌林立,用繁體中文書寫,讓人仿佛置身香港或是早期的廣州。從華人經營的飯店餐館、超級市場、服裝店、鮮魚店到華人的中文印刷公司、中文書店、中藥店、眼鏡店、律師事務所,甚至還有粵劇曲藝社、當鋪,可謂是各種經營行業應有盡有。唐人街最以美食著名,在餐館裏,從香港早茶、台灣小吃到蘭州拉麵、山東鍋貼,以及剁椒魚頭、麻婆豆腐、紅燒獅子頭、燕翅鮮鮑等等,是湘菜、川菜、閩菜、粵菜東南西北的美食彙集之地。老“唐人街”(Chinatown)是最老的唐人街,房屋都已老舊。現在華人已經漸漸地都搬到法拉盛了,居住環境會更好。留有一些做生意開餐廳的,以香港廣東人為多。唐人街裏都是華人和華人店鋪,不會英語照樣可以生存下去,距離曼哈頓很近,吃不習慣西餐的可以去唐人街找中餐廳用餐。老唐人街裏麵建築比較陳舊,樓是一幢接連一幢,陽台外都有走火通道.商鋪也沒有搞防盜網。在老唐人街和法拉盛有很多便宜的華人旅館,一般來說,單人房20-30美元一天,房屋狀況良好,設施基本齊全,還可以使用免費的美國國內電話以及免費無線上網。在唐人街上,甚至還有許多間寺院,寺院不大,大小同一家店鋪差不多少,但寺院的格局和布置卻完全是舊時的樣子,寺院左右就是其他的商鋪或酒樓,緊挨著,落發的和尚和尼姑也常常混住在一個寺院裏。林語堂的《唐人街》曾描寫過20世紀初紐約唐人街MOTT?STREET上的一家中國移民。通過描寫美國第一代華人馮老爹一家的奮鬥史,讓人們對那個年代的在美華人以及唐人街全貌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那樣的奮鬥史,在唐人街的曆史上很有代表性,直到今日,仍然有人延續著這種奮鬥,實現著他們的美國夢。阿貴是唐人街一家中餐廳老板,中等個子,背略駝,梳著後背頭,臉色微黑,眼睛不大,卻透露著狡婕。他是從香港來的移民,父輩據說是來自湖南,早年國共內戰時期到了香港,在97年前後,阿貴又移民到了美國,他們家在這裏經營餐廳有近二十年了。阿貴原來和個菲律賓的女子有過一段婚姻,但不知道什麼原因分開了,他現在獨自一人帶著個十來歲的兒子。雖然單身,但知情人說,阿貴其實結交廣泛,有某種複雜的背景。這家餐廳的生意似乎總是不溫不火的,而阿貴的店員也一直是六七個人,這麼多年似乎不增也不減,顯然,阿貴讓人感覺似乎並不想擴大餐廳裏的生意。這幾天紐約天氣寒冷,唐人街上雨雪交加,街道上遊客少了許多。中午時分,隻見一個穿著黑色風衣的男子帶著個穿著入時的年輕女子匆匆地走進了街拐角的阿貴餐廳。阿貴店內的擺設讓人感覺是一家香港的餐廳,店門入口處還用香爐供著財神爺。見兩人進門,店員趕忙招呼兩人落坐,阿貴的店裏師傅做的主要是粵菜和閩菜係列。“兩位吃點什麼?”店員遞上了菜單。兩人交換了一下眼神,隻見那個女接過菜單看了看說:“來份海鮮炒飯吧。”男的也不看菜單,隨口說:“我也來一份。”顯然,這兩人並不是來吃飯的樣子。女子脫下身上的大衣時,露出了雪白的頸脖,可以看到後脖子上紋著一個放射狀的星形圖案。吃了一會兒,女子拿起了電話,一個短暫的電話之後,阿貴從餐廳的二樓下來了。他看了看兩人,便道:“兩位是從哪過來的?”男子道:“洛杉磯。”“哦,想來兩位是成哥的朋友,兩位先用餐吧,一會兒請到樓上來吧。”這對男女似乎匆忙吞了幾口飯菜,就上了樓。阿貴早已在二樓的一個小房間裏等候,他問:“成哥要的東西你們帶來了沒有?”黑衣男子從風衣裏取出了一個小手提包,打開,取出了一個信封,裏麵有幾張碟光碟,還有一遝照片,還有一些打印的文件。阿貴接過來,仔細翻了翻,點了點頭,“行!你們稍等一下。”阿貴到樓下,隔了一陣,他手上多了個小塑料包,交給了兩人。“這是成哥給你們的。”男子把塑料包的袋口打開看了一下,滿是綠色的票子,男子似乎用手再掂了掂,便和身邊的那個年輕女人交換了一下眼色,道:“謝謝貴哥,那我們告辭了。”“好,那我就不留你們了,再會。”兩人匆匆地出了店鋪,很快消失在在街的拐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