鈺報道:先生從戚蓼生序說到文章的結構,其中提到這部書是隱尾書的問題。我知道目前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是未完成的缺尾書或是故意遺失結尾的斷尾書。對於這個問題不知先生有什麼隱情嗎?
先生道:這個問題確實應該給大家講講。當前有很多人認為《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是斷尾書,是被他人或者作者有意把結尾部分刪去了;也有人認為是作者打好了草稿但沒有寫完。當然,也還有人信誓旦旦的說,當前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就是原作者一氣嗬成的全書。
對於以上兩種觀點形成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麵。第一,脂硯齋不止一遍的說“書未成”,這讓大家都被引導到此書沒有寫完的觀看視點上,從而放不開的。這是作者有意識引導讀者這樣認為,用意隱瞞鋒芒,自我保全。第二,全是表麵上看,到八十回整個故事看不到敘述性的結尾。這樣從脂批到書的存在好像十分一致,令人毫不懷疑。第三,對於存在第二類看法的人,不是和續書者具有相同的立場和目的;就是沒有讀懂書,被續書部分的情節迷惑了。因為,續書部分完全改動了全書的原來立場,在原來的情節上從新拉經緯,織錦作緞,在情節上貌似一致,蠱惑大眾。對於續書部分的批判,我不想說。也沒價值。讀者隻要看懂了原著,就不需批判。
我想告訴的是:《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又名《石頭記》不是斷尾書,也不是現存一百二十回的流行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是隱尾書,它有結尾,有結構,有框架,有收存。隻不過,這個結尾是隱藏在全書之中的,就是大家所知道的那個“副”線。請讓我慢慢與大家說個明白。
我想問大家的是你看過八十回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以後知道以下事情嗎?
第一、薛寶釵結局如何?
第二、林黛玉結局如何?
第三、甄寶玉、賈探春、妙玉、薛寶琴、秦可卿結局如何?
第四、襲人、晴雯結局如何?
第五、王熙鳳結局如何?等等都知道他們結局嗎?
你的答案肯定是都知道。薛寶釵再嫁,之後孤獨生活;林黛玉“質本潔來還潔去”,升仙而去;甄寶玉被抄家;賈探春離家出走,到了南國尋找帝孫去了;妙玉屈從枯骨,終遭陷人汙泥;薛寶琴得到福佑;襲人再嫁他人,而且對賈寶玉有始有終。晴雯被王夫人等人擠兌出大觀園而死。那麼,我再問你,看完了八十回本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後,你對封建帝王之家、官宦富貴人家的命運結局什麼看法?你一定會說,封建帝王之家、官宦富貴人家都會他們第一代勵精圖治其後一代不如一代,直至驕奢淫逸,必然滅亡。你對賈寶玉和林黛玉什麼看法?賈寶玉和林黛玉已經初步具備了人性自覺、追求人性自由、關愛下人、渴望平等、崇尚天然樸實的人的生活,堅定地與封建文化異化做不屈的鬥爭,寧可失去世俗的富貴,追求自己愛情的天賜之真。是的,你都知道。既然知道,怎麼說此書沒有結尾呢!那個一百二十回的流行本怎麼樣的結尾呢?賈寶玉從新忠孝好禮,林黛玉鼓勵賈寶玉齊家盡孝,考取功名。答案是完全與前部分相反的另一係統。那麼既然你看到了結局,就是這部書是有結尾的。隻是這個結尾,你沒有看到它是以什麼形式存在而已。這是一種亙古以來世界唯一的一種結構形式:隱尾。而後四十回的係統不是我的結尾。
你看過《西遊記》吧?小聖戰大聖一節裏,大聖變作土地廟,嘴巴變作廟門,舌頭變作菩薩,眼睛變作窗戶,都很常規。隻有尾巴變作了旗杆放在了後邊,超常規。平常是看不出來的,小聖就看出來了。雖然你的尾巴變了樣子,但是它還在那兒啊!這個八十回本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就是作者有意變成的那個土地廟,本意就是逃過“小聖”的追鋪。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那個尾巴還是以其獨特的形式存在於整體之中。
這個尾巴是怎麼存在的呢?請看我慢慢分解。
(一)以讖語的形式存在於全篇之中,書中整個故事和人物命運的結局作者大量以判詞、警曲、謎語以及人物特殊環境下的不自覺語言等形式,不斷的告訴讀者結局。
(二)以脂批的形式存在於全書之中。脂批是全書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脂批不是書以外的獨立存在的東西,不是第二者或者第三者讀過以後的批語,是作者自己寫下的東西,它不是批語。它就像孫大聖尾巴變的旗杆,以批語的形式存在,但是它的確是“猴子”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脂硯齋批語,和書中的敘述並行,把書中隱藏的部分實事和感情、目的、結論補充表達出來。它充分的敘述出了整個故事的結局和人物命運,揭示了故事主題和情感。起到了全書收尾的作用。
(三)以副線的形式收人敘述主線並與之並行。大家都知道“晴為黛影,襲為釵副”這句批語,並不知道為什麼?“晴為黛影,襲為釵副”本身就是此書的結構形式,脂硯齋此批,以及書中主線敘述,我們知道晴雯是為讒言和妒忌,加之王夫人不滿而喪命,襲人因為賈寶玉牽線使得在賈家遭難後再嫁,得以夫妻和和保全性命。它們一並表達了薛寶釵和林黛玉的人物命運和結局。可以說,書到了晴雯死亡,林黛玉的死亡就敘述完了,已經沒有必要再寫林黛玉的死亡。《芙蓉女兒誄》已經祭出,再寫祭奠林黛玉的文章還會有嗎?特別賈寶玉和林黛玉在討論誄文的對話,在此明確說出這兒就是寫林黛玉的,再寫必然是重複和累贅。並且也沒的可寫了。有先生說,必定還有更大氣的黛玉之死。請作家先生講,請莫言先生講,這樣的結構還會再有嗎?應該不會了。晴雯之死就是黛玉之死。賈寶玉和蔣玉菡的交往到情贈茜香羅,並通過和蔣玉菡、雲兒、馮紫英喝酒作詩以後,對襲人的結論敘述也已經結束。為了進一步說明襲人的結局,脂批補充敘述“賢襲人有始有終”。這些敘述和脂批就告訴了我們薛寶釵的結局就是,在賈家敗落之時,賈寶玉把妻兒托付與朋友,薛寶釵名義上嫁與了蔣玉菡,但是她守身如玉、誌向如蘭,始終忠誠於賈寶玉的囑托,期盼著“隔年期”再見。尤其那句大家都不明白的脂批“賢襲人有始有終”,批的指向就是薛寶釵有始有終。大家不明白,“襲人明明再嫁了”,為什麼還“有始有終”呢?其實,襲人與薛寶釵是一個人啊!她雖然名義再嫁,其實始終如一,薛寶釵在夫妻情事上是孤獨的,但是她的情操是像蘭草一樣高潔,撫養著賈寶玉托付的孤兒一直到老。目的就是“將玉包涵”。為什麼大家不理解襲人怎麼有始有終的,那是因為他們不懂文章結構,看不懂脂批的緣故。想想看,什麼叫“襲為釵副”?薛寶釵的結局在八十回後還用寫嗎?哪個愚蠢的作家還會再去寫薛寶釵如何如何呢?畫蛇添足嗎?甄寶玉、賈探春、妙玉、薛寶琴、秦可卿等人和賈寶玉、薛寶釵、林黛玉都是曹顆一體八麵的一個側麵,所有的結論都在整個故事和脂批與判詞中敘述出來了,她們沒用專章描寫。甄寶玉家被抄家了,賈探春在一個春天裏上了日邊去了,妙玉帶發修行,秦可卿在過了冬天沒了,薛寶琴在南國生活。“南國”、“日邊”都是朱明漢人之比,朱明尚紅,為火,克“水國”之清,賈寶玉“懸崖撒手”離家出走到了南國,過著帶發修行的日子,本意想過桃園隱士的日子,但是心憂家國,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這刻骨銘心的記憶和痛苦體驗,國破家亡的百年仇恨,使他無法擺脫世俗汙泥濁霧的生活,終於還要寫書昭告世人,警示天下,書寫《石頭記》,這正是“欲潔何曾潔”啊!賈寶玉的結局還用再寫嗎?看懂了文本,如何還要畫蛇添足呢?這正是全書的結論,主人公的結論。作為全書的副線,香菱就是賈寶玉的影子,三個主人公都安排進了副冊。這個副冊就是全書的副線結構載體。副線人物的結局就是主線人物的結局,副線故事的終結就是主線故事的結論。副冊人物不是和正冊人物存在主次之分,而是主副線人物的物與影之別。他們分別在冊,不是上下關係,是並行關係。周汝昌先生天真的去編寫副冊、又副、再副等等人名,他被“煙雲模糊”的厲害了。那情榜之一百單八將誰會信呢?老周就信了,嗬嗬!王熙鳳在脂批裏她進了獄神廟,在判詞裏她從紅人變成了罪人最後成了死人。在獄神廟出來後被流放老家凍餓而死。雖然一生有能力、也很努力,終不免被荼毒的命運。她就是那個費盡心力的李煦。香菱這個與寶玉“根並荷花一徑香”的並蒂蓮、親兄弟也在夏之金貴的折磨下枯萎了。這個香菱就是賈寶玉的影子,賈寶玉就是曹頓兼有曹頫的形象,但主要是曹頓。大明滅亡了,我們家也破敗了,但是曆史的規律卻是不可逆轉的,今日猖狂的清國狂徒,也必然像在三春之後家國破滅走上滅亡的命運。昨日黃土隴頭埋的白骨堆上必然還要添上你們的枯骨。你們一幫惡人,一幫抱養了秦兒女的惡人,盜竊了秦人鍾鼎玉器的夏金貴們終將得到曆史的審判。“三春過後諸芳盡”,大清必將在“三春”之後滅國,這就是全書最大主題的結尾。胡適先生看看,《紅樓夢》何來無尾?《紅樓夢》批判性怎麼不如《儒林外史》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