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曆史上成功的政治家,如華盛頓、林肯、威爾遜、丘吉爾等等,他們都是具有這三個條件的人。他們具有崇高的理想,敢作敢為,充滿不成功誓不罷休的勇氣,沒有被惰性、紛亂、恐懼、消沉、失敗所困擾。
這就是說,要想做一名成功的人物,首先要立誌,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做得到的是什麼,所需要的是什麼,然後堅定地把自己的誌向貫徹到底。
“金利來領帶,男人的世界”,這是一條家喻戶曉的廣告,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創始人曾憲梓故事,很少知道他走過的那條童年艱辛、少年求知、青年奮鬥的曆程。他隻身到香港,憑著自己堅強的意誌,經過了三十年的拚搏,才締造出了不同凡響的金利來王國。
出生在貧苦家庭的曾憲梓,四歲時父親去世,靠母親一個人拉扯著他和哥哥半饑半飽地度過他們含辛茹苦的歲月。在曾憲梓的一生當中,有過三個最為失意、最感到前途渺茫、又找不到出路的時期:第一次是在1955年的秋天,那時高考落榜的曾憲梓完全不知道接下來的路是在何方,麵對學校的批評、母親的責備、自己的痛心,那種渺茫感,那種看不見天日的灰暗,沉甸甸地壓在他年輕的心上。第二次是在1963年夏天,曾憲梓來到香港之後,在去泰國等待簽證的九個月裏,備嚐寄人籬下的艱辛,堂堂的男子漢、大學生,卻出於無奈不得不做幫親戚帶小孩的家務活,那種彷徨的心情,四顧茫然的感覺終日籠罩著他、折磨著他。第三次是1967年初夏,曾憲梓一家五口寄居在哥哥曾憲概家裏的時候,由於各種原因,關係處得十分緊張,被哥哥無情地趕出了家門。然而,就是在這一次的重壓之下,他選擇了自己當老板做領帶的生意。他對眼淚漣漣的妻子說:“立群,沒關係,餓不死我們。我們幹脆不給任何人打工,自己從頭來做。對,就做領帶,現在從采購到製作到賣出,我都會。”在他的心中,最強烈的不是對命運對人的憎恨,也不是消沉和感歎,而是一遍又一遍地站起來的呼喊,他告誡自己:曾憲梓,你不怕窮,什麼苦你沒吃過,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千萬不要絕望。不怕,你什麼也不怕。
他以很低的價格變賣了他的所有財產:一隻普通手表,一部普通照相機。又向老家的鄉親借了台勝利牌縫紉機,從此開始了他獨立製作領帶的生涯。他們一家夜以繼日、夜以繼日地拚命工阼著,既顧不上對命運的抱怨,也忘記了疲勞,一條條的領帶就這樣在他們手中做了出來。
領帶做出來了,外出推銷工作卻不如想象中那樣順利。曾憲梓從出門推銷的第一天,就開始備嚐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忍受了各種各樣的冷嘲熱諷,他不得不吞咽下所有的屈辱,低下最不願低下的高傲頭顱。每當遇到這樣的情況,他就拚命地告誡自己:“這就是生活對曾憲梓的挑戰,你如果連這種苦都吃不了,那還談什麼理想、創業呢?”他不相信在這擁有五百餘萬人口的香港,居然沒有屬於自己的領帶市場。他探索著,嚐試著,終於敲開了大百貨公司緊閉的大門,使這個無情的市場承認了他的產品。
從1968年一窮二白的開始創業,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裏,曾憲梓憑著自己的堅強的意誌,憑著自己的“勤、儉、誠、信”的經商原則,憑著自己超前卓越的廣告意識,憑著自己不可多得的商業智慧,一點一滴地賺取了超過一百多萬港元的巨額財富。
金利來是一個奇跡,曾憲梓是一個傳奇,曾憲梓和金利來所給予我們最多的則是人生立誌和成功的啟示。
十七、燃燒著的希望
希望富裕的人們,必須知道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不是靜止的而是變化的。應該認識到以下事實:一個又一個新的領先者相繼出現,一項又一項新發明層出不窮,新的教育方法不斷被創立,新的市場一個個被開拓,還有新的書籍、新的文學、新的電視節目、新的電影等都在不停地產生出來。這無窮的變化的能量,就是“燃燒著的希望”。
假如希望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得到成功,那麼就千萬不要被那些說我們的願望是“空想”的羈絆所動搖。發揚先輩們的開拓精神吧!不要忘記,正是他們的開拓夢想,創造了現代這些個有價值的文明;正是他們敢於夢想,人類的曆史才有了今天的輝煌。
播在大地裏的種子,會從土地和大氣中吸收未來植物或樹木成長所必需的要素。播在人類創造的心中的思考種子,也會引導我們曆經必要的程序,以達列內心所描繪的目標。
1968年的春天,蘿伯·舒樂博士想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設計師菲力普·強生表達了自己的構想:
“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間建造一座伊甸園。”
強生問他預算,舒樂博士堅定而明確地說:“我現在一分錢也沒有,所以,100萬美元與400萬美元的預算對我來說沒有區別,重要的是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夠的魅力來吸引捐款。”
教堂最終的預算為700萬美元。700萬美元對當時的舒樂來說是一個不僅超出能力範圍而且也超出了理解範圍的數字。
當天夜裏,舒樂博士拿出一頁白紙,在最上麵寫上“700萬美元”,然後又寫下10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