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在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就是我們喜歡的東西。不管是你擁有的,還是未曾擁有的,不管它是繁雜的,還是簡單的,也不管它多麼便宜,多麼金貴,多麼實在,多麼虛無。隻要是你最喜歡的,那就是世界上最好的。
十四、注重才能的積累
一天,某報社的一位年輕記者去采訪日本著名的企業家鬆下幸之助。
年輕人很珍惜這次采訪機會,做了認真的準備。因此,他與鬆下幸之助先生談得很愉快。采訪結束後,鬆下先生親切地問年輕人:“小夥子,你一個月的薪水是多少?”
“薪水很少,一個月才一萬日元。”年輕人不好意思地回答。
“很好!雖然你現在的薪水隻有一萬日元,其實,你知道嗎,你的薪水遠遠不止這一萬日元。”鬆下先生微笑著對年輕人說。
年輕人聽後,感到有些奇怪:明明我每個月的薪水隻有一萬日元,可鬆下先生為什麼會說不止一萬日元呢?
看到年輕人一臉的疑惑,鬆下先生接著說:“小夥子,你要知道,你今天能爭取到采訪我的機會,明天也就同樣能爭取到采訪其他名人的機會,這就證明你在采訪方麵有一定的潛力。如果你能多多積累這方麵的才能和經驗,這就像你在銀行存錢一樣,錢存進了銀行是會生利息的,而你的才能也會在社會的銀行裏生利息,將來能連本帶利地還給你。”
鬆下先生的一番話,使年輕人茅塞頓開。
許多年後,已經做了報社社長的年輕人,回憶起與鬆下先生的談話時,深有感慨:對於年輕人來說,注重才能的積累遠比注重薪水的多少更重要,因為它是每個人最厚重的生存資本。
1.兩種結果
兩個鄉下人外出打工,一個去上海,一個去北京。可是在候車廳等車時、又都改變了主意,因為鄰座的人議論說:上海人精明,問路都收費;北京人質樸,凡吃不上飯的人,不僅給饅頭,還送舊衣服。
去上海的人想,還是北京好,掙不到錢也餓不死,幸虧車還沒到,不然真掉進了火坑。
去北京的人想,還是上海人好,給人帶路都能掙錢,還有什麼不能掙錢的?我幸虧還沒上車。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機會。
於是他們在退票處相遇了。原來要去北京的得到了去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去北京的票。
去北京的人發現,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個月,什麼都沒幹,竟然沒有餓著。不僅銀行大廳裏的純淨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場裏歡迎品嚐的點心也可以白吃。
去上海的人發現,上海果然是一個可以發財的城市,幹什麼都可以賺錢。帶路可以賺錢,開廁所可以賺錢,弄盆涼水讓人洗臉也可以賺錢。隻要想點辦法,再花點力氣,就可以賺錢。
憑著鄉下人對泥土的感情和認識,第二年,他在建築工地裝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樹葉的土,以“花盆土”的名義,向見不到泥土而又愛花的上海人兜售。當天他在城郊往返六次,淨賺了五十元錢。一年後,憑“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擁有了一間小小的門麵。
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個新的發現:一些商店樓麵亮麗而招牌較黑,一打聽才知道是清洗公司隻負責洗樓不負責洗招牌的結果。他立即抓住這一空當,買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辦起了一個小型清洗公司,專門負責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個打工仔,業務也由上海發展到杭州和南京。
前不久,他坐火車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場。在北京車站,一個撿破爛的人把頭伸進軟臥車廂,向他要一隻啤酒瓶,就在遞酒瓶時,兩人都愣住了,因為五年前,他們曾換過一次票。
兩種觀念導致了兩種行為,兩種行為又導致了兩種結果,這樣不同的結果,不值得我們思考嗎?
2.1+1憑什麼不能等於3
美國人的“奇思怪想”可以說是舉世聞名,單單圍繞邁克維一案,他們的花樣已是層出不窮:當地小鎮的酒吧推出一款名為“打毒針”(即邁克維被處死的方式)的飲料並舉辦“處決之夜舞會”;一家據稱將是警察押送邁克維赴刑場必經路線的小餐館,忙於準備“邁克維套餐”;更有一間T恤商店推出寫著“死期已到”的T恤,結果瞬間告罄,而較早前推出的“該死”T恤早已售光,但另一款印有“寬恕他”的T恤卻滯銷……
俄城大爆炸案的主犯邁克維最後在特雷霍特被處決,行刑前他最後的晚餐包括了2品脫(1升)配有巧克力碎屑的薄有冰淇淋。不知當地的冰淇淋小販是否幹脆立即把該鎮的冰淇淋改名叫“邁克維”,但有一點事實恐怕不可否認,就是邁克維為當地創造了極高的經濟效益。再有就是美法院容許300多名俄城爆炸案的受害者家屬通過閉路電視觀看其被處決的過程,相信如果收費就能觀看此情景,那收視率絕不會亞於泰森與霍利菲爾德的拳王爭霸賽。難怪邁克維“死不瞑目”,美國商人確認從他身上榨幹了最後一滴血。
美國社會似乎總是充滿種種“誘人的商機”,我們暫且不談這些舉措是否人道,但就他們對商業的開發精神采說似乎可圈可點。說他“唯利是圖”也好,“掉到錢眼裏”也罷,反正能掙到錢的總是他們。要說美國人聰明,似乎我們誰都不願承認,因為自小我們國家的孩子就在奧林匹克大賽上爭金奪銀,而他們的孩子卻連影兒都找不著。但長大以後卻掉了個個兒,他們的孩子個個都是掙錢的一把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