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一生,就在於一呼一吸之間;生與死,也隻是瞬間的轉化”。人的生命是極為短暫的,我們了悟了這點,方能做到努力地珍惜好生命的每一刻、每一秒。要知道,生命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新陳代謝的過程。“人生隻在呼吸之間”。這就要求我們要時時更新自我,不眷戀舊我,這樣才能讓生命之樹常青。
1.萬事隨意,不欲不求
“修行是點滴的工夫”。這告訴我們修行是點點滴滴的積累,要懷著一顆平常心不去過於苛求,一切隨意,這樣才能達到既定的結果。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追求的道路上,為了達到目標,過於專注,想把每一分一秒都投入其中。正所謂“欲速則不達”,在很多時候,如果太過執著,反而會阻礙目標的實現。其實,隻要好好把握,隨心隨意,不欲不求,以一顆平常心麵對,這樣反而能早日成功。比如你在執行目標的過程中,發現目標不符合實際。這時候,如果你還刻意地執著地要堅持,就變為一種偏執了。麵對這樣的情況,與其在那裏苦苦掙紮,蹉跎歲月,還不如及早放下,否則,隻會讓自己體會到更多的痛苦和失落。
曾經有一個小僧,為了早日開悟,每天都念經打坐,非常勤奮,可一段時間後,仍舊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於是,他就去請教禪師。
他問道:“禪師,我經常打坐、念經,比別人要勤奮得多,內心清淨,但是至今為何還是無法開悟呢?”
禪師聽完,並沒有立即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去拿了一個葫蘆和一把粗鹽,然後交給這個小僧,說:“你先去把葫蘆裝滿水,然後把鹽倒進去,看到鹽溶化你就會開悟了。”
小僧聽了非常高興,馬上按照禪師所說的去辦。可是,沒過多久就跑了回來,向禪師說道:“葫蘆的口太小,我把鹽塊裝進去之後沒能立刻化掉,我又用筷子伸進去攪動,可是也不好攪動,我還是沒有能開悟。”
這時,禪師接過葫蘆,倒掉了一些水,輕輕搖了幾下,鹽塊就迅速地溶化了,然後禪師把葫蘆遞給了小僧,向他開示道:“這就像裝滿水的葫蘆,搖也搖不動,攪也攪不動,怎麼能夠把鹽溶化?你一天到晚用功,沒有留下一點空閑,怎麼能夠開悟?”
小僧這時又疑惑了,於是問道:“難道不用功可以開悟嗎?以前不是說要勤於打坐,時時念經嗎?”
禪師繼續進行開導:“修行就像彈琴,琴弦太緊了就會崩斷,琴弦太鬆了就彈不出聲音,隻有平常心才是開悟的真正法門。我們平時說要用功,這是針對一般人不願用功而言的,但是你的用功則又太過了,所以並不是說用功就可以開悟。”
聽完禪師的這席話,小僧頓時就醒悟了。
就如同這個故事所講的,世間所有的事情,不是一味執著就能夠成功的。比如讀書,雖然每個人都倡導讀書要勤奮,但是,如果隻鑽在書本中,就成了“死讀書”了。我們可以給自己留一點思考的時間,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
曾經有一個小孩,非常喜歡小動物,而且喜歡觀察和研究動物。在他的腦子裏一直都有個想法,那就是想知道蛹是如何破繭成蝶的。
有一次,他正在走路,忽然在路邊的草叢中看見一隻蛹,於是欣喜地把它取了回家,每天都進行仔細的觀察,看看它究竟是如何破蛹成蝶的。
幾天以後,蛹終於出現了一條裂痕,可以看到裏麵的蝴蝶已經開始掙紮,想撐破蛹殼飛出來。可是這樣的過程持續了數小時之久,小孩還是沒能看到蝴蝶破蛹飛出,蝴蝶一直處於艱難的辛苦掙紮之中。
這時候,小孩萌生了一個主意,他要幫助蝴蝶出來,於是就去找來一把剪刀,沿著裂口將蛹慢慢剪開,於是蝴蝶終於破蛹出來了。可是蝴蝶出來之後並沒能飛走,因為它的翅膀不夠有力,根本飛不起來。不久,這隻蝴蝶就在痛苦中死去了。
表麵上看起來,小孩的確是幫助了蝴蝶,加速了破繭成蝶的過程。實際上,由於沒有按照既定的規律,最終導致的卻是一個災難性的結果,所以這就不僅是“欲速則不達”,而是“欲速則成災”了。像上麵這樣的故事非常之多,比如殺雞取卵、拔苗助長都是講同樣的道理。
其實,這樣的事例在現實中也是屢見不鮮,古代的一些皇太子為了早日安全地登上皇位,想方設法地除掉那些競爭對手,乃至故意在父皇麵前演戲,最後往往會露出自己醜惡的麵貌,非但皇太子的位置保不住,就連性命也賠了進去。
實際上,做人做事都應要有長遠的眼光,注重知識的點滴的積累,書要一本一本地讀,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功要一次一次地立,保持這樣的一顆恒常的心態,不急不躁,逐步前進,最終自然會水到渠成,達成自己的目標。要知道許多事業都必須有一個痛苦掙紮、緩緩前進的過程,而這也是讓你的生命升華的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