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口瘡是一種黴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的炎症,多發生在新生兒和體質虛弱的嬰兒。
發生鵝口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出生時經母體的產道感染,或生後吃奶時乳頭不潔,或長期應用抗生素所致。
初起在頰部黏膜上有白苔狀物附著,有點像奶塊,以後白色可以互相融合成片,並蔓延到咽舌唇等處,輕者一般不影響食欲,偶爾也有哭吵拒食等表現,嚴重者可蔓延到消化道呼吸道而發生腸炎肺炎,或引起全身性感染,因此鵝口瘡要及時治療。治療時可用2%~5%碳酸氫鈉(小蘇打)清洗口腔,然後局部塗些1%龍膽紫,亦可在患處塗擦製黴菌素,以上方法應在孩子喂奶以後進行,每日2~3次,一般2~3天即可明顯見效,連用7~10天。
抗菌素對黴菌(白色念珠菌)無效,而對其他口腔微生物殺菌麵廣,使用後會使白色念珠菌和其他微生物之間原有的拮抗關係失去平衡,這樣一般菌群被抑製了,而白色念珠菌反而生長更繁茂,所以抗菌素不僅不能治療鵝口瘡,還可使病情加重或遲延不愈。如果小孩有菌痢、肺炎等細菌感染存在,且細菌感染為主要矛盾,仍可酌情應用抗菌素,但一定要同時用上法治療鵝口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