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一句話:“光榮的希臘,偉大的羅馬”,同時還有一句話叫作:“羅馬無敵”,這絕非一種文學誇張,而是曆史的真實寫照。因為如果你通讀了羅馬史、並且深刻了解羅馬的崛起過程的話就能明白為何有這樣的感歎了。
羅馬在經過王政時期後就進入了共和時代,而羅馬的真正崛起的步伐應該從這裏開始。自共和製的羅馬國家建立後,它就開始了長達700年的征戰,經曆了大大小小無數的戰爭。羅馬從第伯河畔一個小小的城邦逐漸發展成西方世界無以倫比的巨大帝國,先後擊敗拉丁同盟者、伊達拉裏亞人、高盧人(含山內高盧和山外高盧)、薩莫奈人、意大利人、伊庇魯斯、敘拉古、迦太基、西班牙人、馬其頓、科林斯等希臘城邦、條頓人、森布裏人、塞琉古、脫勒密埃及、本都、凱爾特人、以色列、帕提亞、薩爾馬提亞人。到羅馬進入帝國時期,在圖拉真皇帝時期達到最盛,其麵積達173萬平方英裏,人口達6000萬——7000萬,均居世界第一位——而所有的這一切這些都是羅馬軍隊用戰爭和鮮血換來的。
在今天我們總以為羅馬是一個戰無不勝的國家,這沒錯,但從軍事和國家實力來看,羅馬的軍事威力頗為出人意料,因為無論在它早期的王政時代還是共和時代、甚至已經進入帝國時代,它都不具有明顯的軍事優勢,甚至多數時候看起來都是處於劣勢——一個國家大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不足為奇,但在長達700年裏總能保持一種以少勝多的態勢則簡直就是一個奇跡,在這一點上在世界曆史上羅馬可以說絕無僅有。
現代誰都清楚國家實力是贏得戰爭的保障,但羅馬從一開始就幾乎不具有任何優勢可言:從天時上講,羅馬城誕生之初,它與周邊鄰國處於相同的社會條件下,這一時期羅馬與周圍部落的戰爭常常以失敗告終,但也正是在這時羅馬民族奠定了一個基本信條——無論勝敗,都要百折不撓,戰鬥到底;當它開始向外擴張的時候,西地中海南有海上強國迦太基,它不僅強大,而且相當繁榮、富足;羅馬的東邊則是亞曆山大帝國,它當時盡管已經過了鼎盛時期,但仍然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帝國之一,是一個陸地霸主;從地利上講,羅馬建在亞平寧半島上,這是一個平原,毫無天險可依,亞平寧半島海岸線悠長,這使得羅馬總是麵臨海上威脅;從人種和軍事資源來講,在主要依靠士兵身體素質的年代,羅馬人是南歐人種,與日耳曼人相比矮小瘦弱的多;而羅馬又並不出產大量的馬匹,這就是說羅馬不具備大規模發展騎兵的條件,他們隻能依靠步兵戰陣;從財力上講,羅馬與歐洲其他地方一樣,是一個貧瘠的土地,沒有儲量豐富的金銀礦,也不處於主要貿易線上,羅馬人無法從貿易中獲利;從戰略態勢來看,羅馬無論是在早期還是在帝國時期,它經常幾條戰線同時作戰,有時候甚至處於相當危險的境地,如同盟者戰爭、薩莫奈戰爭、第二次布匿戰爭、意大利戰爭、斯巴達克起義等等。所以說,羅馬在多數時期與它的對手相比,可以說從來沒有決定性的優勢——在它最初崛起的時候,它與周邊部落實力相當;在布匿戰爭時,迦太基已經是一個龐大的海上帝國,盡管人口相當於羅馬的一半、但在羅馬發起挑戰的時候迦太基的經濟力遠超羅馬;在東征馬其頓時,亞曆山大訓練出來的馬其頓方陣曾經有讓羅馬軍團的戰略戰術相形見絀;在馬略迎擊條頓人和森布裏人、凱撒北上進攻高盧的時候,羅馬軍隊與眾多的蠻族相比沒有數量優勢,甚至可以說是少得令人吃驚的;而當以步兵為主的羅馬軍隊遠征帕提亞的時候,帕提亞草原上波斯人的騎兵部隊終於讓羅馬付出了全軍覆沒的代價,但總體而言,羅馬還是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裏逐漸崛起為一個無與倫比的帝國。
從戰爭的總體效果來看,羅馬的敵人始終沒能撼動羅馬的根基,而羅馬在付出少量代價的同時卻總是從地圖上抹去一個接一個的國家,在羅馬崛起到帝國鼎盛時期,羅馬在戰爭中損失很少,卻戰果輝煌,如馬略擊潰森布裏人和條頓人的波河之戰來說,羅馬先後殺死敵人近35萬,而羅馬軍自身損失甚微,而羅馬此番征戰派出的軍團不足5萬人。還有鎮壓斯巴達克起義、凱撒征服高盧等往往都是以區區數萬人的力量贏得戰爭的徹底勝利,甚至在羅馬帝國後期帝國已經腐朽不堪的時候,阿埃丘斯在沙隆之戰中仍然頂住了如日中天的匈奴帝國的進攻。即使在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後,東羅馬仍然堅守了1000年,頂住了亞洲遊牧民族、阿拉伯人瘋狂的進攻,以至於湯因比用一種輕蔑的口吻寫道:“東羅馬帝國的燭火,燒死那幾隻飛蛾,已經是綽綽有餘的了。”這“飛蛾”指的就是被東羅馬滅掉的蠻族國家如西哥特、旺達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