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研究的興起,是近年來國際學壇上的一件大事,昭示著曆史學發展過程中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仲偉民教授的這本新著,就是我國學壇對這個大事件作出的最新回應之一。
依照當今國際學壇中全球史研究的領軍人物奧布雷恩(Patrick K。O’Brien)教授的總結,全球史這個學科可以遠溯到希羅多德。希氏開創的探究全球物質文明進步的傳統,一直延續了下來。到了啟蒙時代,商品和知識越來越多地從亞洲、非洲以及大航海時代以後的美洲傳入歐洲,使得學者們能夠對歐洲和歐洲以外地區之間的經濟進行係統的比較分析。孟德斯鳩、伏爾泰、休謨、杜爾哥(Anne Robert Jacques Turgot)、羅伯特森(William Robertson)等學者都從不同方麵對此進行了思考;而亞當·斯密更是如此,其《國富論》既是古典經濟學開始的標誌,也開辟了經濟史的國際比較之路。但是可惜的是,以往西方主流學界對長期經濟變化展開的探究,一直局限於歐洲,對歐洲之外地區的長期經濟變化,很少有人去研究。直到近年來,方有一批學者在此方麵進行了大量努力,使得全球史成為當今國際史學的一大亮點。蘭德斯(David Landes)的《國富國窮》(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和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的《大分流:中國、歐洲與近代世界經濟的形成》(The Great Divergence:China,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兩書引起的爭議,使得各國學界對全球史的興趣更為濃厚。
目前全球史研究的重心在經濟史方麵。2003年9月,49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學科的著名經濟史學家倡議,建立了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和洛杉磯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和大阪大學為骨幹的“全球經濟史網絡”(Global Economic History Network,簡稱GEHN)。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也建立了以伯格(Maxine Berg)教授為帶頭人的全球史研究中心。稍後,設立在倫敦經濟學院的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於2006年創刊,成為國際全球史學科研究成果發表的重要園地。近年來,關於全球史研究的專著不斷推出。僅隻是2009年一年,就有Robert C。Allen的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Global Perspective、Jan Luiten van Zanden的The Long Road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the European Economy in a Global Perspective,1000—1800、Giorgio Riello與Prasannan Parthasarathi主編的The Spinning World:A Global History of Cotton Textiles,1200—1850等重要著作麵世。這些,都顯示出全球史研究日益興盛,成為國際史學界(特別是經濟史學界)的一股重要潮流。
這種“全球史”與我國現有的“世界史”有明顯的差別,因為全球史的基本立場是:第一,摒棄以往世界史研究中那種以國家為單位的傳統思維模式,基本敘事單位應該是相互具有依存關係的若幹社會所形成的網絡;第二,在世界曆史發展的任何一個階段,都不能以某個國家的發展代表全球發展的整體趨勢,全球發展的整體趨勢隻體現在真正普適於所有社會的三大過程(即人口增長、技術的進步與傳播、不同社會之間日益增長的交流)之中;第三,在上述三大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不同社會之間日益增長的交流”;第四,從學術發生學的角度徹底顛覆“歐洲中心論”,認為所謂“歐洲興起”隻是人類曆史長河中一個特定時期的特定產物,從中挖掘“普適性”的“文化特質”隻能是製造神話;第五,在考察一個有若幹社會參與其中的曆史事件的原因時,要充分考慮其發生的偶然性和特定條件性。值得強調的是,全球史重視比較研究,但是這種比較必須建立在相互影響的基礎上,並認為這些影響以一種對話的方式,把比較對象進行新的整合或者綜合為一種單一的分析構架。這種主張,對於正確評價包括中國在內的非西方國家在世界曆史發展中的位置,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