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曆史經驗是寶貴的財富(1 / 2)

---談社會主義時期黨史研究

(代序)

胡繩

講建國以後的黨史時,人們常感到,一頭一尾容易,中間不好辦。頭七八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徹底勝利,國民經濟恢複,社會主義改造順利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順利進行,其中雖有一些問題可能引起爭論,但總的說來好處理。近16年,其實也不是那麼簡單,也很複雜,但是好辦,總的是改革成功嘛。中間這20年卻不好辦,難講。但是這段曆史不是不可理解的,這20年曆史對我們不是沒有意義的。

對這20年曆史,我簡單講幾句話。

先說一下"文化大革命"時期。小平同誌講過,有了本文是作者1994年9月14日在西安舉行的"全國社會主義時期黨史學術討論會"開幕式上的講話節錄。

"文革"的教訓,我們才懂得必須改革開放。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論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其所以能產生這條新的路線,並在全黨全國人民中迅速形成共識,很大成分是由於"文革"把"左"的錯誤發展到極端,給人以痛切的教訓的原故。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任務是要把"文革"的教訓好好地說清楚。從理論上實際上說明"文革"的錯誤,使大家認識中國再不能重犯"文革"或類似"文革"這樣的錯誤。既然已經犯了這麼大的錯誤,不把這一段反麵經驗好好利用,那就可惜了,白作了犧牲。這個犧牲,應該成為我們很好的教訓。與此同時,我提出一個看法,講"文革"時,要講那時不光有"文革",還有反"文革"的傾向。從領導幹部到群眾,從知識分子到工農,黨內黨外都產生了反"文革"的傾向,我認為應該把它講清楚。從領導層說,最明顯的是當時被稱為"二月逆流"的反"文革"的表現。"文革"一開始,因為有黨的威信,有毛主席的威望,所以大家頂多是說不理解,漸漸地發生了懷疑,以至形成反對的傾向。反對的傾向是用各種特殊的方式表現出來。一些老同誌是以"二月逆流"那樣的形式表示反對;周恩來同誌作為國家總理采取了各種辦法,實際抵製"文革"的錯誤;知識分子和各方麵的群眾也以種種形式表示對"文革"的反對。這些曆史事實,應該說出來。毛主席怎麼樣呢?"文革"是他發動的,但是應該說毛主席對"文革"也處於矛盾狀態,他也有時發生反"文革"的傾向。開始他把鄧小平當作第二號走資派,後來他起用鄧小平,這難道不是自相矛盾嗎?最堅持"文化大革命"的是"四人幫"。毛主席用他們,但又指出他們的錯誤。這也是矛盾。毛主席做了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與美國恢複關係,這與"文革"一開始提出來的"打倒帝、修、反"的口號並不符合。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毛主席經常感到"文化大革命"有問題,他想"收";但是因為他並不放棄造成"文革"的基本觀念,所以他就不能有效地控製"文革",更不能結束"文革"。他起用了鄧小平同誌,然後又反複。雖然批評"四人幫",但不能拋棄他們。總之,因為"文革"的基本觀點是錯誤的,所以它不能也沒有一統天下。因為反"文革"的傾向在黨內、在人民中不斷地滋生和發展,所以最後是我們黨用自己的力量解決了問題,克服了錯誤,而且得到群眾的一致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