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宗明皇帝太寧三年(公元325年)
丁亥,降遺詔。戊子,帝崩。帝明敏有機斷,故能以弱製強,誅剪逆臣,克複大業。
己醜,太子即皇帝位,生五年矣。群臣進璽,司徒導以疾不至。卞壼(kūn)正色於朝曰:“王公豈社稷之臣邪!大行在殯,嗣皇未立,寧是人臣辭疾之時也!”導聞之,輿疾而至。大赦,增文武位二等,尊庾後為皇太後。
王敦、王導沒有成功克隆司馬師、司馬昭的光輝案例,畫虎不成反類犬,後果很嚴重,教訓很深刻,在我看來就是路線圖有問題。
司馬氏雖然也是高管幹掉老板,但是他們對外征戰是有業績的,抗吳滅蜀,硬仗還是打過幾場的,不是光在家裏耍橫,鎮壓內部的不同意見者,威望不是靠欺負老板建立起來的,是要靠業績的。為王敦、王導計,他們應該積極組織北伐,打過黃河去,解放全中國,這樣威望有了,幹部隊伍也有了,群眾基礎或選民支持率也有了,這時不用說話,自然會有人對姓司馬的說:禪讓吧禪讓吧禪讓吧……
王敦把皇上欺負得死了,殺了若幹與自己意見不合感情不和的官員,然後就和親信天天喝酒,喝高了然後暢想未來,這怎麼可以呢?
明帝組織的自衛反擊戰,經過一番血流成河以後,終於獲得了勝利。
王敦在關鍵的時候病重,沒有好身板也沒有兒子造什麼反?純粹是折自己的草料。
王敦臨死把大權交給過繼過來的侄子王應,王應知道老爺子留下的空白自己填充不了,於是秘不發喪,把老叔用席子卷起來,再用蠟做一個防腐噴塗封閉,在客廳挖個坑一埋,齊活。王應於是繼續喝酒繼續高樂。
王敦死了,王含、王應這對親父子陷得比較深,隻能流亡了。王應有兩個叔叔都做州刺史——自家做皇上也不過如此——王彬任荊州,王舒任江州,爺兒倆商量去哪裏避難比較合適。爹說:“你的法定親爹王敦和你王彬叔不對勁,因為政見不合紅過臉吵過架,你王舒叔界麵很友好。”兒子說:“我王彬叔在我法定親爹王敦強盛的時候,敢有自己的獨立見解,這不是一般的人哦,今天看到我們爺兒倆這麼倒黴,反而會有惻隱之心。我王舒叔有笑臉沒肩膀,怕是不敢承擔這個責任。”但是最後大爹做了主,爺兒倆逃到江州王舒那裏。王舒早就準備好了,在江邊為他們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然後就著這個公開的儀式把這爺兒倆沉到江裏了。荊州王彬也早就準備好了,也有場麵,也有公開沉江的儀式,不過另備小船,準備將這爺兒倆安頓到一個秘密所在,大概與韋小寶用調包計智救茅十八差不多——將來寫小說必須這麼寫。
史書稱:“……王舒遣軍迎之,沉含父子於江。王彬聞應當來,密具舟以待之;不至,深以為恨。”
看來還是小輩的王應看人要準一些。王舒大義滅親,繼續做官。
王敦之亂終於平了,在這期間,“司、豫、徐、兗之地,率皆入於後趙,以淮為境矣”。過去在祖逖祖大俠的努力下,是以黃河為境的。曆史已經無數證明,自己內部折騰,占便宜的一定是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