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肢解我佛(1 / 1)

顯宗成皇帝鹹康元年(公元335年)

……虎以其真偽雜糅,或避賦役為奸宄(guǐ),乃下詔問中書曰:“佛,國家所奉。裏閭小人無爵秩者,應事佛不?”著作郎王度等議曰:“王者祭祀,典禮具存。佛,外國之神,非天子諸華所應祠奉。漢氏初傳其道,唯聽西域人立寺都邑以奉之,漢人皆不得出家;魏世亦然。今宜禁公卿以下毋得詣寺燒香、禮拜;其趙人為沙門者,皆返初服。”虎詔曰:“朕生自邊鄙,忝君諸夏,至於饗祀,應從本俗。其夷、趙百姓樂事佛者,特聽之。”

上回“佛到中國”隻是想說佛學和“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尷尬,但行文下來似有謗佛之意,所以再補幾句。

各種學說,包括宗教,在最早原創的時候,是生活經驗和高度智商的相結合,都包括了認識論和方法論,也有世界觀和價值觀,作為生命個體,以智慧追求智慧,這是一個無窮盡的活兒,也是一種高貴的人生體驗。佛家在中國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智慧故事,對人心人性有很多啟迪。網友誌道兄引敘如來批評菩薩“汝等法力廣大,隻能普閱周天之事,不能遍識周天之物,亦不能廣會周天之種類也”。這應該是屬於認識論的範疇。

先賢的思想和智慧本來是相通的,人腦的構造是一樣的,雖經曆不同,但在認知世界上,大家其實都能做到殊途同歸。這些聰明人精騖八極,心遊萬仞,到極微處仍然可分,到極廣處仍可延伸,對外界和人本身的掃描N次以後,差別隻是文件格式不一樣,但卻是可以相互轉換的。所有的門派之分都是後來者為了方便學術和宗教的識別再貼上的標簽,當然這會按一些有共識的標準來分類,分類就是科學的原義。

分開以後,門徒為了差異化競爭,就會強調學術的某一個特色或特征,這就和大自然動植物的進化一樣,儒道釋,唯物唯心,凡此各種,都是思想進化的結果。從外表看差異很大,就和人與大猩猩一樣,表麵上看差異很大,但從DNA圖譜上看,差異的地方才0.03%。

要命的是這些智慧產品在為人生和政治服務的時候,解決形而下的問題的時候,就會衍生出很多變種,情況就非常複雜化了,相互批評相互詆毀,甚至為了所謂“真理”而拿刀拿槍,宗教戰爭、意識形態戰爭,都在人類曆史上發生過。

說到佛學,佛教也一樣,它本身是一回事,傳播到一個地方如中國變異了多少、信仰者又汲取了多少,又是一回事。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唐僧取經故事其實就能說明問題,既然有了“真經”的概念,那就說明它的對立麵也存在,有“假經”。我在這裏不妨抬扛問個問題:最老版本的就一定是真的嗎?

連細菌和病毒都有討好宿主的行為,那麼外來宗教也會這麼做,他們也會從新市場最薄弱的地方尋找突破口,要展示自己可以被人們利用的一麵,包括明代以後的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都做了好多和宗教無關的事情,比如行醫、辦學等等,希望通過這些努力讓自己被接納。在這個過程中,宗教也會主動庸俗化,手段和今天無處不在的商業廣告一樣,一是用好處引誘你,二是用災禍嚇唬你,而人性本來就是趨利避害的。

同是佛教,皇帝權貴看到的是永遠富貴,百姓是借它來脫離苦難,有些文化人驚喜於其中的“智力訓練”(恕我先造這麼一個概念),也可能有人借它找到通向天國的時間隧道……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大喪亂大動蕩時代,殺氣戾氣極重,佛教是作為大災後的消毒劑迅速推廣開來的。

宗教一直存在著和世俗權力競爭的問題,隻是在中國,它始終沒有取得和權力平等的市場地位,這是我們在觀察中國宗教問題時應該留神注意的。

肉身需要一個房子來安置,精神也需要一個家園來存放。房子雖然貴,買不起還可以租,流落街頭究竟還是少數;但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在哪裏?

說到宗教,身邊也有不少朋友談論它、實踐它。信佛的有,信仰基督的也有,但在我看來,多有附庸之嫌。我個人有個感覺,宗教信仰應該也是從娃娃抓起,半路出家是很難的,往往會介入不純動機。像銳圓哥哥這一代,從小信仰的是共產主義,但是現在這條康莊大道上,已經沒人走了。唉,沒房不要緊,隻要主義真;主義不真也不要緊,隻要孩子的奶粉真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