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淝水大戰之侵略的正當性(1 / 1)

烈宗孝武皇帝太元七年(公元382年)

堅銳意欲取江東,寢不能旦。陽平公融諫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自古窮兵極武,未有不亡者。且國家本戎狄也,正朔會不歸人。江東雖微弱僅存,然中華正統,天意必不絕之。”堅曰:“帝王曆數,豈有常邪!惟德之所在耳!劉禪豈非漢之苗裔邪,終為魏所滅。汝所以不如吾者,正病此不達變通耳!”

苻堅的核心成員苻融說: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是不行的,江東乃中華正統,是中國主權的唯一合法代表,所以我們這些蠻夷是不能侵犯他們的……總之,侵略也需要正當性和合法性。

執政需要正當性和合法性,在古代要求低一點,在現代要求高一點;在中國要求低一點,在其他地方要求高一點;在獨裁國家要求低一點,在民主國家要求高一點……但不管怎麼樣還是有要求的、有條件的,當皇上和當總統都是有條件的,誰都不可以無條件地統治別人。

與之對應,侵略或推翻一個政權也需要正當性和合法性,在古代叫“師出有名”。隻要我是吊民伐罪,對方再偉大光榮正確,也要讓他轉型為獨夫民賊,中國古代的這種原始民本主義,從本質上徹底粉碎了萬世一姓的夢想。從程序來講,源自內部的革命暴動,自古以來隻有一個標準,那就是“成王敗寇”,打下來的江山坐起來最自信,因為最具正當性和合法性。

當列國並存尤其是華夷並存的時候,正當性和合法性問題就複雜一些,當蠻夷侵犯華夏時,這個問題確實很考驗人。苻融主動放棄自己的正當性和合法性,這一方麵可能是史家們的筆法;另一方麵,也可能確實是當時苻氏集團內部的一種意見。奴性不僅深植入漢人的心智之中,也深植於周邊的少數民族心智之中,中國文化的最成功之處就是培養了中國人的奴性,久經奴役,癡心不改。

苻堅對苻融的觀點提出了抗辯,他說:“所謂正當性、合法性,‘惟德之所在耳’。人權高於主權,所以,江東是可以打一下的。”

正統和主權一樣,本來都是“惟德所在耳”,但是後來權力異化以後,就把這些東西變成獨裁專製的防火牆,用於防範正當的批評和幹涉。自美國入侵(且按新華社的標準用詞)阿富汗、伊拉克以來,以及現在多國對於利比亞的軍事幹涉,關於“主權”、“人權”誰高誰低的爭論就不斷。姚明和潘長江誰高誰低一目了然,主權和人權誰高誰低則需要認真關切有關各方的真實表述以後才能辨別。

主權是什麼東東?主權就是主人的權利。在現當代,國際社會的基本共識是“主權在民”,絕大多數國家也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把這一共識寫進各自的憲法。比如我們的憲法裏就有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但是,國民不能直接掌握權力,必須要托管和授權,把權力交給政黨或其他類型的執政團隊,當然有人也就當仁不讓,代表人民行使權力。

主人的權利有些是明擺著的,比如領土之類;有些權利比如管理國家的事務權,是托管給仆人的,“領土完整”和“內政”是主權的重要構成部分。領土以及領土之上的文明遺存特別是這塊土地之上的人民的生命財產,這個層麵的主權和人權實際上是相等的,都是至高無上不容侵犯的;但是國家事務管理權,也就是所謂內政,卻是可以分好壞優劣的,如果仆人不把主人當人,鄰居要幹涉,不管他出於普世價值還是“亡我之心不死”,幹涉都有正當性和合法性。如果一國政府屠殺本國人民,像卡紮菲政府如果以“惟德之所在”的標準判斷,這個政府的所謂“內政”就不應該是利比亞主權的一部分了。聯合國關於利比亞的1973(2011)號決議,其實是承認了國際社會幹涉利比亞內政的合法性。

內政是主權的一部分,但不等於主權的全部;政府是祖國的一部分,也不等於祖國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