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以哭厭之(1 / 1)

烈宗孝武皇帝太元十三年(公元388年)

春,正月,康樂獻武公謝玄卒。

……

冬,十月,後秦主萇還安定。秦主登就食新平,帥眾萬餘圍萇營,四麵大哭;萇命營中哭以應之,登乃退。

淝水之戰和赤壁之戰不同,發起戰爭的北方集團不僅是失敗,更是解體。

解體導致北方重新回到細碎化狀態,出現N個小朝廷,淝水大戰後的十年間,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建國最密集的一段時期。其實這些“國”難能稱其為國,他們基本上沒有行政能力,本質上都是軍閥割據政權,占一塊地方,沒有治理,隻有打劫。這些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有時竟是為了殺對方幾個人、搶幾具屍體來吃吃。

公元383年淝水之戰,公元384年慕容垂建立後燕,按時間順序是為十六國之第八國。

第二年,慕容泓建立西燕帝國(第九國)。西燕內部殺伐不斷。

姚萇自稱萬年秦王,建立後秦帝國(第十國)。

公元385年,乞伏國仁叛變獨立,建西秦王國(第十一國)。

公元386年,呂光平定西域後,進入涼州,建立後涼(第十二國)。傳奇的拓跋珪稱代王,又改稱魏。代是鮮卑人拓跋什翼犍創立,本已亡於前秦,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在幾次謀殺中成功逃脫,並建立了自己的團隊和根據地,相當於複興了代國。拓跋珪創立的魏,史稱“北魏”,也叫“拓跋魏”,從拓跋珪開始,大概花了六十年時間,北魏統一了北方,和南邊的宋齊梁陳對峙,形成了中國曆史上的“南北朝時期”。

苻堅死後,他的部族也分為東西兩部,在中原有苻丕,在長安一帶有苻登,他們分別和慕容垂與姚萇作戰。此時慕容垂已老矣,慕容鮮卑建國建得快,覆亡得也快,確實需要不斷地培養慕容複。

和苻登對抗的姚萇非常有喜感,他和慕容垂一樣背叛苻堅,也一樣有一點心理負疚,不過他釋放自己的心理壓力比較有效,那就是自嘲以後索性無恥。

姚萇在長安登基,號大秦,史稱“後秦”。姚萇做了皇帝大宴群臣,酒稍高,就覥著老臉說:“我和大家過去都給苻老板打工,現在篡黨奪權,翻身當了主人,這是不是太無恥了?哈哈哈哈!”(諸卿皆與朕北麵秦朝,今忽為君臣,得無恥乎!)

姚萇有個部下趙遷回應道:“老天爺不恥選你做皇上,我們何恥之有?哈哈哈哈!”(天不恥以陛下為子,臣等何恥為臣!)

大家都無恥,大家都打哈哈,老天爺也不會馬上報應。做人不拘泥,無恥近乎勇!

有一個曆史細節很有意思:苻登率萬餘人包圍了姚萇的大營,然後圍在四麵大哭,萬餘人的哭陣有多大響動,倒不妨想象一下。姚萇一聽馬上明白這是怎麼回事,這在古代叫“以哭厭之”,於是馬上采取反製措施,你丫在外麵哭詛咒我,我在裏麵也哭,看誰的氣場大哭功深厚。

“國有大災則以哭厭之”,以哭當核武器的故事我們以前也講過,一次是漢文帝派人哭他舅舅,逼得老舅自殺;還有一次是王莽為了退敵,率領京城大小官員到京郊大擺哭陣,更精確的說法是隻要參加哭陣,就馬上轉正為公務員。

哭除了表示悲痛和感動,還可以當做一種精神武器詛咒敵人,這是我們應該知道的。拿哭當武器應該是聲響越大越好。

我發現在公共場合,不論哭還是笑以及說話,中國人的聲音最大,音響最高。西方人似乎沒有哭喪的傳統,是宗教的影響,還是文化素質的問題?在生活中好像也是這樣,文化修養越高的人,哭起來越低聲,起碼在喪禮上是這樣。啜泣和號啕是不是一種文化檔次的標簽呢?

淝水大戰後,東晉恢複了一些失地,謝氏的核心人物謝安、謝石、謝玄等數年間相繼去世,這對司馬朝廷來說,不知是福還是禍。

謝氏在強盛的時候,沒有在內部橫行霸道,也沒有清洗其他家族如桓溫的後人,溫和地進退,這在中國曆史上還是比較少的。東晉時期,大士族之間的相互製衡,雖然是劣質的,但是還是比較有效地防止了個別野心家枝強欺幹、篡黨奪權。這麼一個爛攤子,居然熬了這麼多年,也屬不易。山西老家有句俗語,叫“破沙鍋熬過新鐵鍋”。破沙鍋的壽命之所以長就是因為它是易碎品,大家用起來就都格外小心,這能不能用來解釋東晉政權的生存之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