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皇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
春,正月,己亥朔,帝加元服,改元。以左仆射王珣為尚書令,領軍將軍。王國寶為左仆射,領選,仍加後將軍、丹楊尹。會稽王道子悉以東宮兵配國寶,使領之。
晉武帝司馬炎和弟弟齊王司馬攸是競合關係,有競爭有合作,最後是傻子皇帝司馬衷上台;孝武帝司馬曜和會稽王司馬道子也是競合關係,最後也是傻子皇帝司馬德宗上台。冥冥中有氣數在焉?
本來依皇帝專製體製的內在規則,皇帝是很難和親兄弟們在政治上合作共事的,“同室操戈”是常態,“兄弟君臣”是變態,原因銳圓哥哥講過多次,就是帝與王資質太接近了,都是先皇的兒子,竊國的家賊最難防。
宗室王本來一直是防範的重點對象,但是在晉代情形卻有大的改變,這主要是大士族太強了,士族共和對皇帝專製不說是挑戰起碼是削弱,司馬曜和司馬道子的“兄弟君相”體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
東晉以來,先後有琅邪王氏、高平郗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前後主持朝政,領銜政治舞台。這裏麵,琅邪王氏(王敦王導兄弟為代表)伏筆下得最早,根基也最深,其他幾家要麼憑事功,要麼憑與皇家的姻親。門第可以為他們的子弟提供更多機會,但要上位也需要本族出幾個傑出的人才。
淝水之戰以後,謝氏(謝安謝石謝玄)名聲威望足足,出將入相把持內外本來是應有之義,但是孝武帝司馬曜(時年二十出頭)有意振作,便拉了太原王氏抗衡謝氏。謝安等為了家族利益也退避三舍,加之他們叔侄先後死去,也沒有發生正麵的衝突,及到東晉最後的二三十年,又重現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不過此王乃太原王,已非琅邪王。
太原王始於王昶,他有兩個兒子,一個是王渾,一個是王湛。
王渾這一支在西晉時期非常顯赫,王渾的兒子王濟是司馬炎的女婿,而且他們和北方匈奴關係密切,播亂以來,他們這一支就衰落了。東晉的政治基礎是東海王司馬越打下的,司馬越和元帝司馬睿都不喜歡勾結匈奴的王渾、王濟。
但是大家族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王湛這一支卻和東海王司馬越建立了關係。王湛的兒子王承追隨司馬越,做過東海王的內史,及到江左,王承的兒子王述、王述的兒子王坦之,又把太原王氏的家風重振起來了。
和孝武帝司馬曜有姻親、做了國舅的王恭也是太原王氏,他的先祖是王昶的哥哥王默,而王坦之的女兒嫁給了司馬道子,王國寶便成了宰相司馬道子的大舅哥。兄弟是君相,王恭和王國寶又分別是這兄弟倆的舅哥,親上加親,關係上摞關係,權貴們貌似團結友愛堅強如鋼。
皇帝司馬曜和宰相司馬道子不和,王恭便和王國寶不和,利益麵前沒有兄弟。
司馬曜活著的時候,他們的老媽在,有親娘做和事老,所以司馬曜始終沒有除去司馬道子,一個媽生的親兄弟,終究沒有動刀。這和晉初司馬炎、司馬攸的情形仿佛,但結果不同。
司馬曜把大位傳給傻兒子,叔叔司馬道子樂見之,朝廷上下也似乎沒有反對的聲音,當初司馬炎立司馬衷,還不斷有人反對、勸諫,但這次沒有了。大家都在各自的包廂裏高興,至於整座大樓要崩塌,已經沒有人關心了。
王恭後來螳螂捕蟬,逼殺了王國寶,桓玄則黃雀在後,收拾了螳螂王恭,黃雀桓玄高興了沒幾天,劉裕這隻鷂鷹就來了……司馬王朝不論其興還是其亡,都很難讓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