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浙西南的生活世界及文化傳承(8)(1 / 3)

(一)民間的佛教和道教信仰

如前所述,南朝唐宋以來,境內佛教、道教開始繁盛。佛教所宣揚的人間之苦、苦的根源以及給人們指出的脫離苦海途徑,與社會下層民眾擺脫苦難生活的美好願望和情感一拍即合,從而使其在民間很快得以傳播。正如《馬可·波羅遊記》所描述:“離開杭州,騎行三天,到達衢州鎮,這一地區的鄉間,有豐富的飛禽走獸等獵物,人民信奉佛教。”

與正統佛教徒之信仰相比較,民間佛教信仰的最大特點在於其極為濃厚的功利性,即它不在於勸人剃度,也不在於經典佛教理論的研讀。其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麵:其一,“喪祭之超度,民戶之放焰口,為入世繁複之佛事儀節”。佛教的天堂、地獄觀念深入人心,下層民眾更為相信人死後靈魂進入冥界化為鬼靈,接受“審判”,因而產生了與人間相對的地府,成為亡靈所居之所。生前作惡者在此備受煎熬,亡靈不得往生。而眷屬以虔誠之心,邀請出家師父為亡者開示、念佛、誦經、做佛事等,以使亡靈得以往生淨土。因此從亡人的葬禮到祭祀,都有佛教徒的參與。當然,也有人對佛事功能表示懷疑,如常山人樊瑩在病危時囑咐其子道:“世俗治喪,率用浮屠,豈有飯僧禮佛而獲冥福乎?汝成吾誌,勿為流俗所移。”但少數人的質疑不可能改變社會的大潮流。相反,佛事愈演愈烈,場麵宏大,甚至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其二,求福納吉,禳災避難。佛教強調對佛菩薩的崇拜,因為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薩,利有情”,更以“寓自我解脫於救苦救難、普度眾生中”為己任。所以,民間佛教多供奉觀音、彌勒佛、金剛、四大天王、地藏王、十八羅漢、十殿閻君等,其中對觀音、彌勒佛和地藏王尤為虔誠。傳統中國社會重生育,多子即多福,因此對觀音極為崇拜,除廳堂內懸掛觀音像、設觀音神龕祭拜禱告外,還建廟專祀。衢境內烏巨山半腰峭壁下刻有觀音像,俗稱“石觀音”,相傳出自五代十國開明禪師之手,為避妖邪。

自此之後,烏巨山人認為,摘鮮花鮮草獻給觀音,便可以鎮邪、長壽、多子,直至今天,依然有“鮮花鮮草獻觀音”一說。四大菩薩之一的地藏菩薩,廣設方便,寧可自己不成佛道,也要專心普度眾生,所以受到民眾,尤其是年老婦女的敬仰,民間有為紀念他而設的藏王殿。衢州地藏王菩薩的主要寺廟設在小九華山,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為地藏王菩薩的誕辰,信眾在三十日或二十九日之前便開始齊集山下。當日,鳴鑼擊鼓,彩旗招展,人潮湧動,場麵異常宏大。而祭奠活動的內容主要還在於向菩薩求福、消災,並搭台放焰口,追悼無主亡靈,救濟惡鬼。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包羅自古以來的各種信仰,是重要的文化遺產。與佛教一樣,道教也有正統與民間之分。就信奉的神祇而言,正統道教以老子、莊子、列子、華陀、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為信奉對象;民間道教則以張天師、茅老道、張三豐、呂洞賓、何仙姑、玉皇大帝、張果老、鐵拐李、南極仙翁、長春真人等為信奉對象。就教義而言,正宗道教上承道家經典理論,在發展過程中,更是網羅古代民間巫誕方術,諸如吐納、道引、房中、服餌、煉丹、望氣、驅魔、符籙、禁咒、占卜,等等。對於民間,隻凸顯其符籙、禁咒、祈雨、占卜、風水等法術。

長期以來,塗炭禳災、作法驅鬼、符咒治病等做法,一直是道教法術的重要內容。據《常山縣誌》載:民國時期,縣內全真道教觀有天馬鎮塔山上的集真觀和芳村鎮大處的壽康道院,其餘均為信奉正一派的俗家道士。又據民國21年(1932)統計,全縣有俗家道士132人,女性5人,以做道場“驅魔趕鬼”為職業,有時與僧尼聯合為富戶做佛事,超度亡魂。在地方史料中常常可以看到道士畫符、製符水驅鬼療病的記載。道士們宣揚:“符”是天神的旨令和眾神的名錄,可以役使鬼神,排除邪魔和成仙。所以,隻要掌握了“符”,便可以代天神役使三界官屬,以超度生靈,驅鬼辟邪,救濟困厄,治療疾病。在科學尤其是醫學不很發達的古代,廣大民眾常為疾病所困,道教中有些人因長期鑽研醫藥,在醫療方麵積累了不少經驗,因而深得民眾信賴。祈雨也是道士從事的一項重要活動。浙西地區由於自然環境的影響,在十年九旱的情況下,祈雨成為民間組織的重要活動和各地政府的主要職責之一。對此,有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道教徒則用逐漸形成的係統的法術將原來民間的祈雨術改造成一套嚴格的齋醮儀式,這樣就使道教法術在民間祈雨活動中取得了支配地位。”浙西地區的求雨有一套嚴密的儀式規程,求雨之主角便是道士;求雨的場所就是道士做法事的道場。道場設有求雨壇,上置各種法器及祭品。道士穿陰陽八極八卦袍,披發仗劍,口念取水咒,踏八卦,整個過程極其嚴肅神秘。此外,道教所重視的風水在浙西民間喪葬中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