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孔氏南宗的符號特征與文化意義(3)(1 / 3)

(二)恩例授官

曆代統治者在對南宗後裔進行宗子封爵之外,還加封各種官爵。孔氏南宗後裔正途出仕一般有兩條途徑:一為參加進士考試,二是入太學,成為上舍生,取旨授官。在取士過程中,孔氏後裔也備受優崇。具體又有以下優遇:一是特賜。這種特賜始於北宋徽宗時期。宣和四年(1122),徽宗駕幸太學,詔大臣曰:“先聖後有在學者,特賜進士第,當自今始。”於是賜孔子第四十八世孫孔端木進士第並上舍出身。南宋之後,曆代承襲這一政策。二是增加入仕機會。由於孔氏後裔所擁有的特殊身份,每年皇帝入太學行“釋奠禮”時,都要求孔子及先賢後裔陪同,其子孫則可破例進入國子監讀書。康熙八年(1669)四月,“賜衍聖公國子監祭酒,以下燕各氏後裔,送監讀書者十有五人,廣國子監諸生鄉試中額八名”。雍正、乾隆年間仍依照此例。進入國子監讀書雖未被直接賜予官職,但卻大大增加了孔氏後裔入仕的機會。三是鄉試優待,即“無孔不開榜”,所謂“曲阜設四氏學,鄉試編耳字號中一名,每科取中皆至聖裔,故有無孔不開榜之話”。康熙五十九年(1720),題準浙江衢州府西安縣孔氏後裔,讀書人眾,依“曲阜四氏學鄉試耳字號例,先行廣額進儒童入學”,每次學政在衢州主持鄉試時都允許在正額外入學兩名,由此孔氏南宗就在正額外獲得了兩名秀才名額。除參加進士考試和入太學成為上舍生之外,“更多的南宗族人則因恩例授官而出仕”。

孔子第四十八世孫孔端友“白身授朝奉郎直秘書閣……宣和三年十一月特轉通直郎,除直秘閣。賜緋章服,仍許就任,官升以示崇獎”;第四十九世孫孔瓚、孔瑉、孔琬、孔璋、孔璞、孔琯等“以白身最長授迪功郎”;第五十世孫孔持“恩授迪功郎監溫州天富鹽場”,孔摭“恩授迪功郎池州銅陵縣薄”;第五十一世孫孔文樸“以先聖後,特旨轉修職郎,複州玉沙縣薄尉。終奉議郎,知潭州湘潭尉”。從第五十一世孫開始,孔氏南宗族人曆朝曆代被恩賜官職,官品雖不高,但畢竟給孔氏南宗後裔提供了出仕的機會,從中體現了曆代統治者對孔子的尊崇以及對孔氏後裔的關懷。正如林弼所說:“衍聖襲封上公,曲阜裔孫布衣得授郡教,一考即入流品;江南諸裔加曆省注,升教於郡,恩數優異,著在令甲,籲亦盛矣。”曆代所沿襲的恩例封爵,使孔氏南宗一直享有各種特權。南宗後裔上承皇恩,下恤百姓,自強進取,從而名賢輩出,一直保持望族身份。徐映璞先生的《孔氏南宗考略》對此曾作了考證整理:孔氏南宗在南宋時期共有名賢26位;元代共有名賢33位;明代共有名賢37位,不愧為名門世家和江南望族。

(三)賜田免差徭

孔氏從孔子第四十三世嫡長孫仁玉中興之後,族人不斷增多,但卻一直以廟為宅,“家有賜書,以至祭器、禦書、田園、仆役,皆上所賜……由是土人不以姓名稱,止曰‘廟宅族人’”。孔子第四十八世孫端友南渡寓衢之後,依然享受了這些優待。高宗“詔權以衢州學為家廟,計口量賜田畝,除烝嚐外,均贍族人,並免租稅”。但“孔洙讓爵”使南宗族人不斷趨於平民化,在之後的兩百多年間,經常發生孔氏祭田被百姓所奪和冒領的情況,以至於地方官“以俸續還之,俾孔氏世供祀”。同時,南宗族人的生活狀況也不斷趨於惡化,“賜田……中間多有磽瘠,每歲該納官糧一百三十餘石,子孫輸納艱難,以致歲時祭祀不敷”,甚至出現了“漫無統紀,衣冠祭儀混同流俗”的淒慘局麵。在這種情況下,衢州知府沈傑上奏請求朝廷:“先世祭田征稅日重,請改輕則以供祀費。”這一奏請得到朝廷恩準,於是並減衢州祭田之稅,使其僅為西安縣平均田賦的四分之一。除田賦之外,南宗孔氏子孫被免除的還有其他“雜泛苛差”,具體包括茶、鹽、酒、醋等,即使是在孔洙讓爵之後,南宗族人依舊可以享受各種免差特權。自明朝開始,孔氏南宗嫡派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爵位,並享受了更為優厚的特權,明英宗於正統元年(1436)下詔:“凡先聖子孫寓流他處,所在俱免差徭”;明武宗於正德元年(1506)下詔:“孔氏稅糧盡行蠲免”;萬曆十年(1582)則下詔“免先儒後裔丁糧”。這樣,孔氏後裔的優免之例在明代一直得以延續。清代承襲明製,除正貢之外,一切雜泛差徭,盡行優免。為了更好地讓孔氏族人享受免差特權,清代特將其單立為“聖裔戶”,以示對聖脈的重視。清雍正九年(1731)重編西安縣黃冊,西安縣編立141莊,而將孔氏南宗嫡派獨立為一莊,西安縣由此總計為142莊。這不但充分體現了對先聖的尊崇和對孔氏南宗後裔的嗬護,而且為南孔族人享受免差特權提供了更好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