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孔氏南宗與浙西南社會文化的演變(4)(1 / 3)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南孔家學在清末推動衢州教育走向近代化方麵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紀初,由於深受近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影響,在“衢人留學國外者尚少”的背景下,孔氏南宗族人中有多人出國留學,如孔昭仁和孔憲菼於光緒末年先後東渡日本,求學於早稻田大學。與此密切相關,南孔族學也實現了曆史性轉型,即由傳統家塾向近代學校轉變。光緒二十九年(1903)春,孔子第七十三世嫡長孫孔慶儀深深感到傳統的族學教育已“不足以圖存”,極力主張“維新”,積極倡議建立“孔氏中學校”,極大地促進了衢州近代教育的發展。宣統二年(1910),孔氏中學堂改為兩等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又改稱“孔氏完全小學”。這在衢州教育史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件,“複長西安官立高等小學堂,啟迪後起,多所造就”,徐映璞稱其“於鄉邦文教,頗有興革”。孔氏小學的創立得到了孔昭晙等族人的大力協助。民國26年(1937),南宗奉祀官、孔子第七十四世嫡長孫孔繁豪將其改名為“衢縣私立尼山小學”。孔繁豪對尼山小學的建設和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孔憲德也曾任尼山小學校長。尼山小學辦學特色明顯,被編入《中華學府誌》浙江卷。該校遵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古訓,倡導“講禮儀、嚴治學、高質量”的風格,以“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美德,推進書畫教育”為辦學特色,成為當地近代學校教育的典範。

此外,孔氏南宗族人在衢州擔任小學或學堂教師的也不乏其人,如孔昭瑞先任縣學教諭,後來擔任徐光烈私立敦義學堂教員,孔氏小學教員;孔憲杼擔任衢縣高等小學教師。他們以積極的實踐和良好的風範,推動了衢州教育的不斷發展。

二、孔氏南宗的垂範作用有效推進了浙西南的地方治理

(一)在當地宗族中率先垂範,共同促進了地方社會的穩定發展

中國古代社會秩序的維持,除各級官吏的作用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民間各種社會管理組織的力量,宗族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基於血緣的宗族具有其他力量所無法替代的內在凝聚力,宗族內部的和睦有序以及其在當地的作為,決定了其所擁有的地位和影響力。所有這些,對於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維護地方治安、促進地方和諧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在以聚族而居為主要特征的中國古代社會體係中,宗族的力量確實不可小視。這一特征在浙西南地區體現得更為明顯,葉氏、毛氏、徐氏等宗族在鄉村社會中發揮了重要的組織功能。如在龍遊,“族不問大小各自為村,有事則集於一堂,宗法雖亡猶有古敦睦遣(疑為‘遺’)風”。孔氏南宗由於其所擁有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加之曆代族人的孜孜以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特色鮮明的南宗文化,其作用和影響力自然是其他宗族所無法比擬的,“南渡以還,搢紳顯宦往往遁跡於衢,由是徐、王、孔、葉為著姓。數傳之後,族大支繁,不能盡記,炳蔚史冊,代有科名”。徐映璞先生在“聖澤遺聞”中指出:“衢州著姓,初以徐、王、鄭、葉並稱,及孔氏南渡,乃推徐、王、孔、葉,閥閱相承,世為婚媾。”孔氏南宗在衢州的影響力由此可窺一斑。雍正年間(1723—1735)所頒發的《聖諭廣訓》認為,宗族活動集中表現在“立家廟以薦烝嚐,設家塾以課子弟,置義田以贍貧乏,修族譜以聯疏遠”等四方麵。從前麵若幹專題的闡釋中可以看出:孔氏南宗在這些方麵都堪稱典範,從而對當地各宗族起到了示範作用,推動了其他宗族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二)有效改變了浙西南地區“悍而果”的民風

浙西南地區民風強悍,“衢屬各縣,文吏或包攬詞訟,武夫則睚眥殺人。江、常兩縣尤甚,素稱難治”。在龍遊,械鬥之事在民間時有發生,“龍邑愚民,偶因雀角之忿輒思自盡以圖詐害,親屬又不行救援聽其殞命,即為奇貨可居,糾合黨羽席卷仇家”。這種民風,對百姓的生產生活安定與地方社會秩序的穩定極為不利。

為此,曆代統治者通過各種方式推行教化,“鄉飲酒禮”作為流傳久遠的習俗,成為推行教化的重要途徑之一,“《記》曰:‘鄉飲酒之禮廢,則爭鬥之獄繁矣。’故《儀禮》所記,惟鄉飲之禮達於庶民。自周迄明,損益代殊,而其禮不廢”。明代鄉飲酒禮作為推行教化的重要手段深受最高統治者的重視,明太祖朱元璋希望借此達到“敘長幼,論賢良,別奸頑,異罪人”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