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世界曆程(2)(2 / 3)

8月23日第六屆猶太複國主義會議在瑞士巴塞爾舉行。

猶太複國主義創始人蕭道爾·赫茨爾在此會議開始之前曾發表一場演說,宣稱巴勒斯坦是建立猶太人國家的最佳地點。

赫茨爾甫自英國殖民部保護局收到的消息顯示,英國已批準猶太人複國主義研究委員會的成立,以調查在東非的烏幹達這一片土地複國的可能性。英國為猶太人國家在烏幹達提供土地一事,在集會中引發激烈爭議。

赫茨爾並未因其較熱愛巴勒斯坦而拒絕這項期望,一直未獲得土耳其蘇丹的首肯。而東非的烏幹達正可作為猶太人的暫時避風港。

然而,複國會議中的反對聲浪,及幸免於俄國基什尼奧夫大屠殺的餘生者表示:他們隻前往上帝應允給予猶太人之地——巴勒斯坦。猶太人拒絕考慮在烏幹達建國顯然已成定局。

9月8日。土耳其軍隊正在莫納斯提爾省施行滅絕政策。有3萬至5萬保加利亞男女和兒童遭到殺害,數以萬計的難民正在慢慢地餓死。在一些地區,土耳其人用燒毀森林的辦法將隱藏在那裏的難民趕出來殺死。據電訊報道,在莫納斯提爾省,保加利亞人的村莊無一幸免。

在這之前,馬其頓中央革命委員會曾號召在8月31日舉行全麵起義,反對土耳其的統治。然而土耳其人事先作好了準備。據可靠估計,在馬其頓的土耳其軍隊有30萬人,大大超過了鎮壓這次暴亂所需要的兵力,因此有人擔心,土耳其皇帝正在計劃進攻保加利亞。土耳其政府已經命令所有歐洲記者離開馬其頓,指控他們發布的消息不真實。但馬其頓的起義領導人提出警告說,他們要向土耳其人報複。

9月17日。英國殖民大臣約瑟夫·張伯倫辭去他擔任了8年之久的內閣職務。他離開政府並非出人意料。張伯倫主張對英國殖民地的商品實行特惠關稅率。從許多方麵考慮,這意味著要對進口食品收稅。這一計劃不受公眾歡迎。張伯倫認為他退出政府之後會更好地促進他的事業。他的辭職使政府陷入危機,並使統一黨陷入分裂狀態。自由黨人盼望著即將來臨的大選,期待著在大選中獲勝。

俄國和奧地利在巴爾幹問題上取得一致意見

10月3日。奧地利外交大臣戈羅霍夫斯基伯爵今天發表聲明,宣布繼續執行去年冬天在奧地利莫爾茨坦會議上一致讚同的巴爾幹政策。這項政策規定要在馬其頓進行改革,並保證土耳其與保加利亞之間不爆發戰爭。

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和今天正在莫爾茨坦附近森林裏打獵的沙皇傳出話來說,會上還討論了逃離保加利亞的馬其頓人遣返回國的事,並說,所有在這次會議上簽署條約的國家都將得到相同的照會,這些照會同時也會向公眾發表。

日本傾向日俄開戰論

10月12日幸德秋水、界利彥、內村鑒三等3人因日本《萬朝報》傾向日俄開戰論而退出該報社。在大多數日本報紙以《討伐俄國》為口號展開激烈的開戰論時,僅有《東京日報》、《每日新聞》、《萬朝報》主張非戰言論,其中反對最力的是由黑岩淚香所主編的《萬朝報》。這家報社網羅了基督教社會主義者內村鑒三、社會主義者幸德秋水、界利彥等強硬主張非戰的陣容。

但是自從俄國沒有履行第三期的東三省撤兵條約後,黑岩淚香眼見日本國內反俄情緒的高漲,也開始傾向對俄開戰之言論。基於此因,幸德秋水及界利彥首先決定退出《萬朝報》,內村鑒三跟進。此後,前二者為支持社會主義協會於11月15日創立平民社,而內村鑒三也基於宗教立場開始批判戰爭行為。

俄國、奧匈帝國達成巴爾幹協議

10月3日俄皇尼古拉二世與奧皇法蘭茲·約瑟夫在奧地利斯台馬克的米爾茨特格宮,對巴爾幹問題達成協議,二人一致認為應該盡量維持土耳其在巴爾幹的占領狀態,但必須促使土耳其蘇丹阿布都爾·哈米德二世在他們的監護下,在馬其頓地區展開改革。奧國內政部長阿格諾爾·格魯霍夫斯基伯爵的努力以及俄國預期將與日本發生戰爭,是促成此協議成立的兩個因素。

阿拉斯加邊界爭端得到解決,美國受惠

10月16日。關於阿拉斯加東南部的邊界爭端已經得到解決,裁決委員會的決定對美國有利。根據這一裁決,除了波特蘭海峽將歸屬加拿大之外。其餘所有通向阿拉斯加的水路都將歸屬美國。這一邊界問題產生於1825年的英—俄條約。當時俄美邊界定於距海岸10裏格(30海裏)。在克朗代克地區發現金礦時,這一邊界問題進一步惡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