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國運紀事(15)(1 / 3)

12月21日。清廷命選派京師大學堂學生出洋留學以培養合格教習。為維護統治,清廷決定發展教育,培養人才,但又深感缺乏合格的教習,故管學大臣張百熙奏請:“上年臣百熙於召對時,曾蒙懿訓,深以教習乏才為念,當經奏陳京師大學堂,宜派學生出洋,分習專門,以備教習之選。計自開學以來,將及一載,臣等隨時體察,益覺資遣學生出洋之舉,萬不可緩。誠以教育初基,必從培養教習入手,而大學堂教習,尤當儲之於早,以資任用。查日本明治八年選優等學生留學外國,至明治十三年留學生畢業歸國,多任為大學堂教員,迄今博土學土,人才眾多,六科大師,取材本國,從前所延歐美教員,每科不過數人,去留無足輕重,而日本之留學歐美者,尚源源不絕,此其用心深遠,可為前事之師。臣等忝膺學務,夙夜焦思,固知中國大學分科,照目前物力士風而論,求其規製完備,程度高深,恐非三四年所能猝辦。而仰窺聖明垂意之殷,環顧舉國屬望之切,精神所注,終底於成,亟應多派學生,分赴東西洋各國,學習專門,以備將來學成回國,可充大學教習,庶幾中國辦理學堂,尚有不待借材操縱自如之一日。早為之計,應用無究,及今不圖,後將追悔。”張百熙還將選拔出來派往日本遊學的31名及派往西洋遊學的16名學生名單奏報在內。對留學需費問題,他說,“西國十六人,統計需費十萬餘兩,日本三十一人,統計需費九萬餘兩,而川資等項,尚不在內。極知常年巨款,力有不支,然為培才起見,自當勉為籌劃,擬在大學堂實存項下,按年提撥,開單奏銷”。據此,清廷諭令:“本日張百熙等奏選派學生前赴東西洋各國遊學一折,師範學生,最關緊要,著管學大臣擇其心術純正學問優長者,詳細考察,分班派往遊學,餘依議。”

12月22日。清廷再諭各省督撫切實保護回國出洋商民。據商部奏,在檳榔嶼、新加坡等南洋一帶經商的中國僑民,其祖籍大部分屬於福建、廣東等沿海各省,這些人對於振興中國商務至關重要,但一些地方官吏卻不斷地對這些回國僑商嚴加勒索,雖經大員奏請,清廷諭令各省督撫對回國商民切實保護,卻有名無實,“臣等查保商局,閩省設於廈門,粵省設於省城,即使逐漸推廣,亦隻沿海各處,不及腹地。傳聞華商回籍後,地方胥吏,遇事刁難,裏族莠民,藉端苛索,或詐取重賄,或勒令捐資,不得已據情控訴,官不為理,甚至有挾資歸來,不數月而蕩家破產者。似此種種情弊,州縣抑不上聞,督撫無從查究,致令海外僑氓,不得安居故土”,故商部奏請:“飭下沿海各省督撫,嚴飭各該管州縣,隨事隨時,認真保護。遇有以上苛待情事,查明按律嚴懲。”清廷據其所奏,諭令:“出洋華商,以閩粵兩省為最多,疊經諭令該督撫切實保護,逐漸推廣。若如所奏華商回籍後,地方胥吏,遇事刁難,裏族莠民,借端苛索勒詐,據情控訴,官為不理,種種積弊,成何事體,亟應嚴行查禁,認真整頓。著沿海各省督撫嚴飭各該州縣,隨時隨事,實力保護。如再有前項積弊,即行按律嚴懲,以恤商艱而通民隱。”

袁世凱致電外務部日俄戰事在即。本日,直隸總督袁世凱將從出使日本大臣楊樞那裏了解到的情況及自己的意見電陳外務部:“據楊使電稱:風聞日本兵艦十八艘昨夜由佐世保往旅順,乞就近確探雲;近日人密告,日俄協約難就,七八成將有戰事。楊使此電似非無因。俄日果裂,我應照會俄、日,使不許在華境兵,伊必不聽,即聲明自守局外。但兩大交訌,須防侵軼,現應密籌餉械,以便屆時布置,祈預告留意。”

12月23日。日本再次向俄國提出對案,該對案側重朝鮮問題,並要求將日俄協定案擴大到兩國利益在遠東相接觸的各地。

12月24日。清廷諭令整頓煙酒稅。由於財政困難,國庫空虛,清政府決定調整煙酒稅,以增加收入。清廷諭令軍機大臣等:“的經戶部通行各省,整頓煙酒稅,以濟要需。乃報解之無多,實由稽征之不力。據直隸總督袁世凱奏,直隸抽收煙酒兩稅,計歲入銀八十餘萬兩。以直隸凋敝之區,猶能集此巨款,足見該督公忠體國,實心任事,殊堪嘉尚。即著抄錄直隸現辦章程谘送各省,責成該將軍督撫一體仿行,並量其省份之繁簡,派定稅款之多寡。直隸一省,即照現收之數,每年仍派八十萬兩,奉天省每年應派八十萬,江蘇、廣東、四川各省每年應派五十萬,山西每年應派四十萬,江西、山東、湖北、浙江、福建各省每年應派三十萬,河南、安徽、湖南、廣西、雲南各省每年應派十萬,甘肅、新疆各省每年應派六萬。通計以上二十一行省,每年派定稅額共六百四十萬兩,殊於國計有裨,仍於民生無損。良以煙酒兩項,徒供嗜好之用,並非生計所必需,雖多取之而不為虐,且可以寓禁於征。東西各國於此兩項,榷稅特重,意亦為此。經此次派定稅額之後,各該將軍督撫務即遴選妥實明幹委員,實力奉行,認真稽征,並明定賞罰。如有收數足額或逾額者,準其將尤為出力人員,量予優獎,以資激勵,倘收不足額,亦即分別究辦,督征不力,定惟該將軍督撫是問。其直隸經征出力之員,即著該督擇優請獎,以示朝廷有勞必錄之至意。各該將軍督撫等,毋得視為具文。除奉天、吉林、廣西暫行緩辦外,將此通諭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