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喬亞
(1905~)美國生物化學家。生於西班牙盧阿卡。1921年畢業於馬拉加大學,獲文學士學位,1929年獲馬德裏大學醫學博士學位。還曾獲華盛頓大學、牛津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巴西大學等近20所學校名譽博士學位。1941年去美國,1956年入美國籍。1931~1936年任馬德裏大學講師。1936~1937年在海德堡凱撒·威廉研究所工作。1938~1940年在牛津大學醫學院任助理研究員。1941年任華盛頓大學講師。1942年到紐約大學醫學院任教,1954年升任教授。1955年任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生化委員會委員,1958年任主任。1961~1967年任國際生化聯合會主席。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紐約科學院、紐約醫學科學院院士,美國化學會、美國哲學會、美國實驗生物與醫學會、美國生物化學家協會、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
奧喬亞最重要貢獻是與科恩伯格合作,研究核酸生物合成機製,首先在試管中合成核酸。由於這一成就,1959年奧喬亞與科恩伯格同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奧喬亞在生物化學方麵的研究有:中間體代謝作用,特別是糖類酶反應和脂肪酸代謝作用;光合作用,特別是輔酶光催化還原作用及其在糖類合成中的作用;二氧化碳固定的關鍵反應等。
索恰瓦
(1905~)蘇聯植物地理學家。生於帕爾戈洛沃。1924年畢業於列寧格勒農學院。1958年被選為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1968年為院士。1931~1936年在蘇聯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工作。1935~1938年任北極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38年到列寧格勒大學任教,1944年成為教授。1950年任蘇聯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實驗室主任。1959年任蘇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遠東地理研究所所長。1968年任蘇聯科學院東西伯利亞分院主席團主席。
索恰瓦主要研究地植物學、自然界分區、景觀及植物分類學、固定地理工作方法、原始森林開發等。提出地植物製圖及分類基本理論原則。是《蘇聯植被》、《蘇聯地植物圖說明書》等書責任編輯和作者。
索恰瓦重要著作有:《森林區的植物》(1953)、《草原地理係統拓撲結構理論原則》(1970)、《地植物製圖》(1972)等。
索恰瓦於1950年獲蘇聯科學院科馬羅夫獎金。曾獲2枚列寧勳章和其他勳章。
張國藩
(1905~1975)中國物理學家、力學家。又名鐵屏,湖北安陸縣人。1930年畢業於滬江大學。1931~1935年在美國留學,先入康奈爾大學學習水利和物理學,獲理學碩士學位,後入衣阿華大學,攻讀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和航空力學,獲工程博士學位。1935年回國,曾在北洋大學、西北工學院、滬江大學、北洋工學院,嶺南大學等校任教授。解放後曾任天津市教育局長。自1952年起一直在天津大學任教,並任副校長、校長。是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政協副主席,曆屆全國人大代表,並曾任天津市副市長、天津市科協主席等職。
張國藩的科研成果主要在兩個方麵:一是從事分子物理學及原子物理學研究。1936年提出用膨脹係數與壓縮係數求原子半徑的理論和方法,在當時是獨創的。二是對湍流理論研究。探討了一些和湍流有密切關係的流體力學問題,如落體對湍流的影響、風沙問題等。發表許多論文,如《中國北部沙漠的南移問題》一文,對沙漠在風力作用下的擴大,提出科學論據。曾獲中國工程學會論文獎。張國藩對湍流理論及所提出的方程和解,形成了獨特的學術觀點,曾被國外學者引用。
張國藩除一些重要的科學論文外,主要著作有《流體力學》和《振動力學》兩書。
汪德昭
(1905~)中國物理學家。江蘇灌雲縣人。1929年從北京師範大學物理係畢業後,留校任助教。1933年出國留學,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學習,後在巴黎大學學習,並在郎之萬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1940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後在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工作,曾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及研究指導等。1945年以大氣中離子平衡研究成果,獲法國科學院獎金。1948年因設計成功超靈敏度靜電計及超微量天平,被聘為法國原子能委員會顧問。1956年回國,曆任中國科學院器材局局長,電子研究所副所長,聲學研究所所長等職。是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和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還是全國政協委員,並當選為第六屆常務委員會委員。
汪德昭主要從事大小離子平衡的研究工作。用人工方法製造大小離子,其數量、大小及遷移率均可控製,可較精確地研究離子的平衡態。重要成果有測量懸浮質點大小的新方法、測量質點數量的新方法、測量大離子遷移率的新方法和大小離子平衡時的新理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