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國運紀事(9)(1 / 3)

8月11日。著名紳商領袖曾鑄發表《留別天下同胞書》。書中說,連日來收到數封密信,稱某某人已定計謀害曾某。基於此,曾鑄以殉道者的姿態表示,不計個人安危,堅決鬥爭到底。曾鑄是福建同安人,1849年生,1901年在上海販運南洋大米進口,獲厚利。上海商務總會成立時,他作為福建幫首領被推為商會董事,在商務總會中他以德高望重而受尊敬。在抵製美貨運動中,該書發表以後,引起廣大人民的同情與支持,人們紛紛著文致函勸慰激勵。

8月13日。中國留日學生在東京召開歡迎孫中山大會。留日學生在東京町區富士見樓舉行歡迎孫中山大會,到會者1300餘人,盛況空前,人們把他當做獻身革命的“中國英雄”來歡迎。宋教仁致歡迎詞,接著孫中山在會上發表演說。他首先指出這兩年民族思想蓬勃發展,革命救亡呼聲日高,“中國一定沒有淪亡的道理”,“取法西人的文明而用之,亦不難轉弱為強,易舊為新”。他還駁斥了保皇派那種“由專製而立憲,由立憲而共和”和在目前“隻可立憲,不能革命”的謬論,指出:“且世界立憲,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稱為真立憲。同一流血,何不為直截了當之共和,而為此不完不備之立憲乎?!”他號召到會者摒棄改良主義道路,采取革命手段,建立共和。台下掌聲雷動,氣氛熱烈。

中比在北京簽訂《續訂京漢全路完工應用小借款合同》。參加簽訂人員,中方為督辦鐵路總公司事務大臣盛宣懷,比方是比國合股公司代辦人沙多。1898年6月26日,中比簽訂《盧漢鐵路比國借款續訂詳細合同》和《盧漢鐵路行車合同》,本合同即根據上述兩個合同訂立。全文共8款。

8月14日。法國索要由廣州灣至桂林的鐵路修築權。

李經羲奏報廣西裁兵情況。廣西巡撫李經羲奏稱,廣西連年用兵,一切糧餉軍火賑恤所需經費數倍於以前,月支軍需勇餉數目巨大,要想節省餉款,就要裁兵。先將全省綠營裁撤,改令各地方官挑募土著親兵,意圖節餉。自去冬今春以來,兩廣總督岑春煊以餉項難籌又陸續裁撤緩遠軍前右兩營,棠字中左右3營,覲字1營,捷字1營,前後兩哨,定武軍中左兩營,成字正副兩營,忠字兩營,喜字1營,廣東常備中左右3營,銘字中左右3營,雲南富新前營1營,富左1營,湖南忠字兩旗,統計前後共遣撤22營兩旗兩哨。客軍已撤回過半,遣散數也不少。

美駐華公使要求查辦曾鑄被拒絕。美駐華公使柔克義照會清外務部,要求將抵製美國華工禁約最積極的上海商會董事曾鑄革職查辦,並要挾停止工約談判。外務部照複美使,抵製美貨之意出自商民,並非中國政府之意,自不能代負責任。而曾鑄不是政府官員,隻是商會中的一員,不便追究責任,否則會更加激起公憤。此次抵製美貨皆因工約而起,如何能盡早將工約事了結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8月15日。清廷命各省參照直隸法政學堂章程,於課吏館內添設仕學速成科,講習法律,培養急需的法律人才。

8月17日。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照會外務部,聲稱如對抵製美貨一事不加禁止,美國所受一切損失均由清政府負責,要清政府對各界抵製美貨紳商施加壓力。

天津《大公報》被禁閱。天津《大公報》對各地抵製美貨運動深表同情,並對清政府的對美政策及禁約之事發表議論。直隸總督袁世凱下令禁止,而《大公報》則認為官府不應阻礙其言論自由,所以照樣行事,不予理睬。袁世凱大怒,通飭巡警總局和天津府縣等處,發布告示嚴禁官民購閱《大公報》,並命鐵道局、郵政局等處停止代送。《大公報》辦不下去,於本日刊登聲明,向讀者說明原因,做一交代,至於何時能夠複刊,則無法預見。聲明如下:“抵製美約一事倡於上海,各省風應,凡華宇報紙無一無之。敝報當仁,豈能獨讓,故隨諸君子後以盡國民一份之天職,誠以此舉關係中國前途者,既遠且大也。今不幸敝報獨觸當道之怒,嚴禁世人購閱,不準郵局寄遞,為不封之封……今暫與閱報諸君辭,即《大公報》停歇之原由也。至幾時複蘇,日期尚未能預定。”

8月18日。因巴塘兵事需款浩繁,清廷批準四川按廣西等省成案,開辦實官捐一年。

8月19日。貝勒銜固山貝子奕謨卒,清廷派貝勒載濤帶領侍衛十員,前往祭奠,賞銀1000兩,其孫溥結承襲鎮國公。

商部電諭張謇,要求設法疏通現存及已定的美貨。

商務印書館創辦的速成小學師範講習所開學,教員有蔡元培、張元濟、蔣維喬等人。

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召開成立大會。20世紀初,革命形勢迅猛發展,迫切需要有一個能夠領導全國革命運動的政黨。華興會、科學補習所、光複會等國內各地革命小團體的紛紛成立,從組織和骨幹兩方麵為建立這樣的政黨提供了條件。孫中山充分認識到這項工作的迫切性,於1905年春夏之交,首先在中國留歐學生中以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號召,組織革命團體。7月,他從歐洲來到日本,與黃興、宋教仁等結交,商定興中會與華興會聯合。隨即在其他革命小團體流亡日本的部分成員支持下,從事“合成大團”的準備工作。7月30日,在東京召開籌備會,確定了中國同盟會的名稱、入會儀式和會章起草人員。本日,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赤阪區靈南日本人阪本珍彌的住所召開成立大會,到會者100餘人,除甘肅尚未派留日學生外,其餘各省均有人參加。先由黃興宣讀章程草案30條,經大會討論通過。大會推舉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選舉產生各部職員。同盟會本部下設執行、評議、司法3部。執行部又設庶務、內務、外務、書記、會計、經理6科;評議部設評議長及評議員若幹人;司法部設判事長、判事及檢事長等職,係用三權分立製。以黃興為執行部庶務長,輔助總理籌劃一切,評議部評議長汪精衛,司法部判事長鄧家彥,檢事長宋教仁。同盟會確定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革命綱領。同盟會本部設在東京,國內設東(上海)、西(重慶)、南(香港)、北(煙台)、中(漢口)5個支部,並在各省設立分會。國外設南洋(新加坡)、美洲(舊金山)、歐洲(布魯塞爾)、檀島(檀香山)4個支部,還在歐洲和南洋許多地方設有通訊處。大會又通過以《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後改名為《民報》。同盟會成立後,一方麵傳播革命思想,另一方麵積極組織反清武裝起義。留日學生相繼入會者很快就達到400餘人,海外華僑和國內各地進步知識分子、會黨成員、新軍士兵和下級軍官、農民、工人、商人也紛紛參加。不期年而入會者逾萬人,支部(分會)亦先後成立於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