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成吉思汗鐵木真一統大漠蒼狼和白鹿的後代(1)(1 / 3)

蒙古人認為自己是蒼狼和白鹿的後代。蒙古人在《蒙古秘史》中寫道:蒼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們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間。

然後共同渡過騰汲思,在斡難河源頭、不兒罕山前開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即成吉思汗的始祖。

當然了,這種神話之說是蒙古族圖騰崇拜的表現,並不是蒙古族的真正起源。事實上,多數學者認為蒙古族源自東胡。東胡是春秋時期活躍在匈奴以東的大大小部落的總稱。也就是說,東胡的活動範圍大概在黑龍江的上遊額爾古納河一帶。公元前5至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各部落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

在差不多400年裏,東胡各部一直受製於匈奴。直到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勢力衰落。東胡後裔烏桓、鮮卑乘機而起。2世紀中葉,鮮卑趁漢朝擊敗匈奴之機,占據匈奴大片土地,建立起一個空前強大的鮮卑部落軍事聯盟。不久,鮮卑部落軍事聯盟瓦解。根據考古發現與漢籍中記載的有關鮮卑人的風俗習慣和語言,基本可以證明蒙古人與鮮卑人有淵源關係。

4世紀中,鮮卑部分裂為兩支。一支自號“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帶。另一支稱為“室韋”,居於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

到了公元7世紀時,“室韋”一支部落“蒙兀室韋”,即蒙古部,在他們的首領李兒帖赤那(成吉思汗的始祖)率領下,西遷來到今天蒙古高原的克魯倫河和鄂爾渾河流域遊牧定居。從此,肯特山地區成了“室韋”人活動的中心。

因為當時活動在蒙古地區的諸部分為“室韋”和突厥兩大部落。因為語係的不同,突厥人用“韃靼”這一名字稱呼所有的室韋部落。在突厥文史料中,稱室韋為“達怛”(韃靼)。

公元9世紀時,韃靼人開始大規模西遷,占領了回紇故地,並與大漠南北的各族人民雜居,其勢力一直擴展到陰山、賀蘭山和鄂爾惲河、克魯倫河流域。到了唐後期,韃靼聯盟已基本形成。

公元10世紀,契丹人順起於遼河上遊的西拉木倫河流域,並於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後改為遼)政權。契丹人把韃靼各部稱為“達怛”或稱為“阻卜。他們不斷對韃靼各部用兵,並征服了韃靼各部,後來設府、衛、司等機構進行管轄。

隨著歲月的推移,韃靼各部人口逐漸增加了,舊有幾個部落又分衍出許多部落來。到12世紀時,大漠南北,東起今天的內蒙古白治區呼倫貝爾盟,西到阿爾泰山,北白葉尼塞河、貝加爾湖、額爾齊斯河,南至陰山山脈的廣闊區域內,分布了許許多多韃靼部落。

到12世紀未時,居住在蒙古高原上的部落差不多有100個左右。

這些部落強弱不一、大小不一,就是語言、宗教、民族、文化水平也不完全相同。不過,這時已形成了幾個大的集團:蒙古部集團、塔塔兒集團、克烈集團、蔑兒乞集團,以及乃蠻政權。其分布情況如下:

塔塔兒部他們的活動範圍在今呼倫貝爾盟一帶,主帳設在貝爾胡。

這時塔塔兒部分成六個小部,這就是:都答兀惕部、阿勒赤部、察罕部、忽因部、迪列土部、備魯兀惕部。這六部之間經常互相爭鬥,但當他們與其他部發生戰爭時,則團結一致對敵。金滅遼後,他們曾獻羊於金,與金保持了長期的臣屬關係。

克烈部,其牧地在今蒙古國境內的鄂爾渾河與土拉河之間。他們也分衍出許多小部。後來與成古思汗爭雄的克烈部首領王汗的祖父馬兒忽思,曾被塔塔兒部的首領俘送金朝,被處死了。

乃蠻部是當時蒙古各部中人數最多的一部,居住在杭愛山與阿爾泰山之間。乃蠻人大部分是突厥人種,又與文化發達的畏兀兒人為鄰,因而繼承了水平較高的突厥文化。他們有自己的文字,出現了農耕,並有自己的管理機構,設有掌印官。

蔑兒乞部謫謭譖譙譎分布於今貝加爾湖西南岸、色楞格河及鄂爾渾河下遊。

1206年,蒙古部首領成吉思汁統一大漠南北,“達怛”一名逐漸又被“蒙古”所代替,成為室韋諸部的總稱。從此,活動於這一地區的各遊牧部落逐漸形成一個民族共同體——蒙古族,並永久居住於此,其居住地也以蒙古高原聞名於世。

鐵木真的悲慘童年

公元12世紀,蒙古各部奴隸主相互挑起事端,燒殺搶掠,廣大蒙古牧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種情景的出現,不僅是蒙古各部奴隸主互相殘殺造成的,也是金朝統治的結果。金朝統治者為了防止蒙古的強大和侵擾,采取了挑撥蒙古各部關係、使之互相殘殺來對付。

他們先是利用塔塔兒部去攻擊蒙古部,後來又聯合蒙古、克烈部去攻打塔塔兒部,使蒙古各部之間本來就存在的部落複仇戰爭,連續不斷地打下去。

金世宗大定年間,金朝統治者還派兵剿殺蒙古人,稱為“減丁”,出征的金軍大肆擄掠蒙古人民,並把擄掠來的蒙古孩子充當奴婢賣給山東、河北的地主和官僚。在貿易上,金朝統治者對他們也有很多歧視和限製。因此,蒙古人民對金朝統治者恨之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