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忽必烈汗建立元朝忽必烈與阿裏不哥初次交鋒(3)(1 / 3)

由於忽必烈需要全部精力投入到征服南宋的戰役中,他無法騰出手來立即向日本人複仇。於是,1275年忽必烈又向日本派遣了一個使團,要求日本稱臣,以免再度興師入侵日本。日本處死了使節,這讓忽必烈很憤怒。不過,當時忽必烈忙於征服南宋的戰爭而無暇兼顧。

1279年,當最後一位宋帝蹈海淹死以後,忽必烈終於騰出手來,把他的注意力放在征服日本上。

1281年忽必烈以日本殺使臣為由,結集南宋新投降的10萬人組成一支大軍遠征日本。兵分兩路:忻都等率蒙古、高麗及漢軍4萬人,從高麗渡海;阿塔海、範文虎、李庭率新附軍乘海船從慶元、定海啟航。

不過,在第一次蒙古入侵以後,日本人得到了七年的喘息時間,這使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設計建造一個雖非堅不可摧、但卻足夠堅固的防禦工事。

元朝的二路大軍約定6月以前會於壹岐島及平壹島。高麗國王也為元朝提供了1萬軍隊,1500名水手,900隻船和大批糧食。然而,人數多、輜重多的元南方軍隊行動遲緩,沒有按預定時間與東路軍會合,東路軍在等待無望的情況下,從合浦出發,侵襲日本對馬、一岐兩島後,進抵築前誌賀島登陸。

日本守軍已有前次抗擊蒙古的經驗,他們在箱崎、今津等外沿岸構築防禦工事,並以精銳部隊開進誌賀島(誌賀島與九州之間有陸路可通),與東征元軍進行了激烈戰鬥。元軍戰敗,退至鷹島、對馬、一岐、長門等地,與姍姍來遲的江南軍會合。

然而會合後的元軍不但不積極進攻,反而因高麗、漢、蒙古統率之間的矛盾而不能協調作戰。這樣,蒙古軍在毫無蔭蔽的前提下,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兩方對峙達兩個月之久,蒙古軍隊無法取得勝利。

兩個月之後,即8月15至16日,一場巨大的台風襲擊了日本海岸,在此次台風襲擊下,蒙古東路軍損失三分之一,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殺或溺死。蒙古人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慘敗而告終。

兩次出師失利,並未使忽必烈放棄征服日本的計劃。公元1283年年初,忽必烈下令重建攻日大軍,建造船隻,搜集糧草,引起江南民眾的強烈反抗,迫使其暫緩造船事宜。公元1285年,再次下令大造戰船,後因部分大臣反對,忽必烈才不得不於1286年正月下詔罷征日本。此後,元朝雖然還有過征伐日本的議論和準備,但均未能實現。

罷征安南

1253年臘月,忽必烈攻占大理後,留大將兀良哈台鎮守。兀良哈台平定雲南各部之後,於1257年秋,派使節招降安南陳朝(今越南北部)。安南國王陳日煚扣留使節,拒絕投降。同年十一月,兀良哈台率大軍沿紅河進攻安南。十二月,大敗安南軍,一舉攻陷安南國都升龍(又名大羅城,今河內),安南國王逃往海島。次年二月,安南國王陳日煚傳位於其子陳光昺。至夏,陳光昺派使晉見兀良哈台,表示臣服。

兀良哈台把安南使者送到忽必烈的大帳,忽必烈考慮到此番南征的戰略目標在於包抄南宋,現在既然安南表示屈服,也算達到了目的,便接受了乞和,繼續征伐南宋的事業。

1260年十二月,忽必烈派禮部侍郎中孟甲等出使安南,允許安南保持衣冠典禮風俗等本國舊製。作為回報,安南國王派族人通侍大夫陳奉公等覲見忽必烈,請求三年一貢。忽必烈同意其要求,並予以冊封。此後有一段時間,兩國使節往來頻繁。

1267年,忽必烈應陳光昺請求任命訥剌丁為安南達魯花赤(大督官)。不久,忽必烈又下詔要安南君長親自來朝,貴族子弟入質,編製戶口,出兵役,交納賦稅,設置各級達魯花赤。安南國王不接受這些要求,也不向元使跪拜,且還提出取消達魯花赤的要求。這讓忽必烈很不滿,不過此時元朝忙於滅宋,無力南顧。

1279年,元朝消滅南宋殘餘勢力後,開始討論對安南用兵問題,因南方各地人民不斷起義而作罷。1283年,忽必烈以進攻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古國)為名,派其子鎮南王脫歡、大將李恒率大軍南征,要求假道安南,讓安南給元軍提供糧草。安南新君仁宗陳日烜遣使告知元軍,寧願出糧助餉,但請元軍從別道進兵。元軍當然不理。

1284年十二月,元軍分六路侵入安南,安南大將陳興道率兵憑險節節抵抗,安南國王親率10萬大軍布防於升龍以北的富良江一線。

經過激戰,安南國王軍隊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正月十三日撤離升龍,退守天長府。脫歡占領安南國都後竟焚毀了王宮,並揮師南下,同時命令駐紮在占城的元將唆都北上,合擊安南主力。

元軍會合後,分水陸兩路追擊安南王國部隊。安南王屢戰屢敗,逃往安邦海口,藏於山林,後又退據清化府。其弟陳益稷投降。元軍雖然獲勝,但在安南叢林地帶,蒙古軍騎兵亦無法施展其本領,到了五月,安南進入雨季,潮濕悶熱的氣候更加令元軍苦不堪言,軍中疫病叢生。加上安南援兵日增,而且安南軍民堅壁清野,元軍在當地找不到糧草脫歡被迫放棄已占領的安南京城,於同年夏撤至思明州(今廣西寧明縣)屯守。而在元軍撤退途中,在如月江、冊江(乾滿江)等地一再遭到安南軍民的截擊,損失慘重,唆都、李恒等元帥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