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永曆十八年一月,當整個緬甸的人們都還處在新年的歡慶氣氛中的時候,在朱常熾的安排下,來自暹羅公主瓦沙裏拉的求援信息通過了大明的禮部,然後到後來讓整個大明朝廷都知道了,為此,在經過了慎重的考慮後,身處於病中的永曆皇帝還是覺得提前召開朝會,然後跟所有的大臣一起商量具體的辦法,因為從大明立國之後無論什麼時候,出兵幫助藩國都是一件大事。
最後,通過在大朝會上群臣的一番爭論之後,最終形成到了兩點觀點,一種就是堅決維護大明的麵子跟尊嚴,一定要出兵幫助暹羅消滅叛亂,這是純粹的出於維護天朝上國的虛榮的一群人,大部分都是原本明國的官員。另一種就是認為以大明現在的實力,根本就沒有幫助暹羅的能力,因此隻能回絕暹羅使者了,這是從現實的情況考慮的一群人,其中除了一些開明的大明官員外,還有一些是緬甸官員,因為對於這些緬甸官員來說,能被現在的大明朝廷所重用,是以前根本就沒有想到的,因此為了他們將來的前途,隻有大明越來越好,自己才能夠越來越好。
但無論在朝堂上麵有什麼爭論,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最後的決定權還是在太子朱常熾的手中,因為現在大明的兵權全部都在太子的手中掌握著,如果太子不同意出兵的話,所有的一切都是無用的。
其實朱常熾經過了上次跟幾個心腹的商議之後,就已經決定了要派兵前往暹羅剿滅叛亂的,但後來在張文華的一番勸告後,朱常熾卻改變了初衷,決定將這件事情拿到朝堂上讓眾位大臣一起商量解決。他們的原話是這樣的。
當上次幾人商議後,本來眾人都要走了的時候,張文華卻並沒有將跟著眾人一起離去,而是等到所有人都走了之後,單獨留了下來。
朱常熾望著站在下麵的張文華,開口說道“張閣老,不知道還有什麼事情要向孤稟告。”
聽到朱常熾的問話後,張文華幾次張了張嘴後,終於還是說道“殿下,關於今天的事情,臣有不同的意見。”
“奧,難道張閣老覺得我大明不應該幫助暹羅嗎。”朱常熾奇怪的說道。因為剛才在跟眾人商議的時候,張文華並沒有反對,而出爾反爾,並不是張文華的作風。
“回稟殿下,臣所不同意的事情並不是出兵暹羅,而是關於對於這件事情的處理方式。”
“處理方式,什麼方式。”朱常熾奇怪的問道。
“殿下可知道,自從殿下帶兵打敗猛達開始,到後來奇襲丹罔城,組建新軍,甚至南下打敗蟒白到現在,所有的事情都是殿下自己憑借著一己之力所帶來的,而事實證明,殿下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因此無論現在殿下做什麼事情滿朝官員甚至所有的百姓都會全力的支持您。就算有一些人反對殿下,但迫於壓力也隻能服從殿下。”
“難道這樣不好嗎,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將所有的力量全部都集中到一點,這樣一來上下一心做起事情來不會更好嗎。”
“可是這樣一來,殿下將至文武百官於何地呀,如果所有的事情全部都由我們幾個來解決的話,那麼要那些別的官員有什麼用,這樣長久下去,那些官員就會慢慢的對殿下形成依賴性,這樣一來,殿下費盡心機建立起來的整套官員體係不就全部成為了做無用功了嗎。並且,如果殿下連這麼重要的事情都沒有稟明陛下而是自作主張的話,如果遭到禦史的彈劾,那麼對於殿下的名聲終歸是不太好的,再說了,今天殿下所做的事情,都會成為以後我大明繼承者的榜樣。”
聽到張文華這樣說出了這樣的話後,朱常熾的心中頓時起了軒然大波,因為他明白既然連張文華都這樣說了,那麼就是有相當一部分人也會這麼想,自從他來到這個時代以後,從剛開始的為了保命而辛苦奔波,到後來的為了心中的理想而奔波,但今天他聽到張文華這樣說了之後,他才明白,以前他一直以為隻要自己的力量夠強大,就會實現自己的理想,但現在看來,他錯了,因為他來到這個時代以後,就注定了他不是一個人在奮鬥,並且,驅逐韃虜,複我河山也不是憑借著他一個人能夠做到的。
想到這裏,朱常熾開口問道“既然張閣老提出了這個問題,那麼不知道閣老可有對策。”
“回稟殿下,這正是臣今天提出這個問題的關鍵,現在正好有一個絕佳的時機擺在麵前,如果殿下能夠利用的好的話,臣相信殿下一定能夠收的一個意外的驚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