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適當的時候,把適當的人放在適當的位置上施展其才華的事例,在各民族走向興盛的曆程中比比皆是。在漫長的羅馬曆史上,類似的例子就有很多,而努馬的即位就是其中一例。
羅穆路斯在位期間,羅馬和薩賓合並後,有大量薩賓人移居羅馬。而努馬堅持留在祖先留下的土地上。他是一個讀書型的人,晴天下地勞動,雨天在家學習,農耕之餘努力探索知識。其道德之高尚、教養之深厚,羅馬人早有所聞。
對拉丁派和薩賓派之間的王位之爭束手無策的羅馬元老院一致同意推薦努馬為羅馬國王。長老們來到薩賓的領地,找到努馬,向他轉達了元老院的決定,請求他繼承羅馬王位。最初努馬拒絕接受這一請求,因為此時的他已年屆40歲。在當時,40歲的年齡已經不再適合開啟新的人生了。
然而,經不住長老們一次又一次的勸說,努馬最終還是答應下來,隨他們一起來到了羅馬。努馬進羅馬城的時候,沒有穿軍裝,也沒有衛兵手舉束棒斧子的國王權杖跟隨其後,而是用托加遮住頭部的神官形象。
在征得市民大會的同意後,正式繼承王位的努馬並沒有實施神權政治。
羅馬國王既不同於集王與神為一體的埃及法老,也不同於帶有濃厚神官色彩的、作為神和人之間的紐帶的美索不達米亞國王,當然也不同於給人豪族首領印象的希臘國王。
羅馬國王不是神的替身,他是羅馬共同體意誌的代表,他要率領羅馬共同體不斷進步。雖然是終身製,卻不世襲,還要通過選舉產生。羅穆路斯有孩子,但是沒有一個羅馬人想過請他的孩子來繼承第二代王位。所以,與其說是國王,倒不如說是終身製總統更為準確。
曆史學家李維在《羅馬史》中關於努馬的功績是這樣描述的:
就任王位後的努馬,試圖對依靠武力和戰爭打下建國基礎的羅馬進行立法和習俗的改革。
這裏所謂的立法改革,不是要製定全新的法律,而是要建立秩序,要讓當時喜歡逞強好勝的羅馬人懂得做人的禮法。在了解自身力量的局限性的同時,讓他們懂得要對超越自身極限心存畏懼。
戰神雅駑斯同時也是大門及出入口的保護神,努馬為他修建了一座神殿。
大概是因為雅駑斯表示出和入的意思,他的雕像有兩個腦袋,分別麵向前後兩個方向。在雅駑斯神殿完工後,努馬向人們展示了神殿的前後兩個門。他說,這兩個門要在戰時打開,和平時期關閉。在努馬統治羅馬的43年間,據說這扇大門始終都是關閉的。
但是,在努馬死後,這扇大門幾乎都是開著的,很少關閉。公元前240年,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後有過短暫的關閉,但是,沒多久又被打開。在尤裏烏斯·愷撒死後的戰神雅駑斯內亂中,屋大維於公元前31年戰勝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聯軍,終於第三次關上了這扇門。
努馬認為除了為防禦的需要而戰之外,這一時期的羅馬不需要戰爭。他集中力量致力於振興農業和畜牧業。目的是為了將來在戰爭取得勝利後,即使不對失敗者進行掠奪也能做到自給自足。
努馬還對羅馬市民進行了職業分工,讓每個人歸屬於有獨立保護神的團體。為此,羅馬出現了許多團體,如木工公會、鐵匠公會、染色工公會、陶藝工公會等。建立這些職業團體的目的,不僅讓人們對自己的職業充滿自豪感,還可以防止拉丁人和薩賓人之間的部族對立。當時的羅馬,除了這兩個部族,還有其他民族的人大量湧入。伊特魯裏亞人甚至還成立了自治團體。羅馬從建國之初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這樣的國度,摩擦極易發生,如果沒有一些預防措施,國家很難有所作為。
努馬為了使人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有序,還進行了曆法改革。
羅穆路斯時代的羅馬,每年的總天數不固定。為此,努馬根據月亮的盈虧,把一年分成了12個月,規定總天數為355天。餘下的天數每隔20年作一次調整。
努馬製定的曆法延續了650年,規範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直到愷撒重新修正曆法後,才把一年的總天數定為365天。
努馬對一年中每個月的順序也作了調整。例如,原來的3月是每年的第一個月,努馬把它換到了第三個月;原來的11月和12月調到最前麵,變成1月和2月。隻是,對每個月份的稱呼沒有進行大的改動。大概是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這些叫法,擔心改動太大會引起混亂吧。但是,9月以後的稱呼前後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