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羅馬國王塞爾維烏斯·圖裏烏斯作為享有美譽的先王的繼承者,首先考慮的是要完成先王塔克文已經開啟的事業。當時濕地的排水開墾事業和朱庇特神殿的建造工程已經完成,留給他的當務之急就是保衛全羅馬的城牆建設。
這座城牆在經過了2500年後的今天依然叫“塞爾維烏斯城牆”,在現代羅馬,隨處可見其斷壁殘垣。這是一項龐大的建設工程——城牆要把羅馬七個山丘和中間的平地全部合攏起來。此時的羅馬,通過排水開墾已經成為平地的區域也住上了人,所以從防禦的角度來看,建設城牆必不可少。
有了塞爾維烏斯城牆的保護,再加上軍事上的節節勝利,這一時期的羅馬很快脫穎而出,成為周邊部族中的佼佼者。
塞爾維烏斯在阿文庭山丘上建了一座神殿,供奉狩獵女神黛安娜。這位女神是以畜牧業為職業的周邊部族的保護神。在羅馬市內建這樣一座氣派的神殿用來供奉女神,意味著隻要敬畏這位女神,不管是不是羅馬市民,都可以來這裏祭拜。當然,參拜神殿不能攜帶武器,這是慣例。
國王塞爾維烏斯一方麵建起了拒人千裏之外的城牆,另一方麵又建起了神殿,歡迎人們前來祭拜,實在是用心獨到。
塞爾維烏斯·圖裏烏斯成就的功績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軍隊體製的改革。
他所進行的這一改革不僅涉及稅製改革,而且涉及選舉製度的改革。
作為一個國民,他所承擔的義務一是繳納稅金,二是保家衛國。在古代,很多國家都以服兵役的形式來抵直接稅,羅馬如此,希臘也一樣。隻有做到這一點,他才是獨立的市民。作為獨立的市民,自然會有相應的權利。市民的權利就是投票權。所以軍隊體製等於稅製,也等於選舉製,這一等式成立,並且天衣無縫。
塞爾維烏斯對麵向台伯河的開闊濕地也進行了排水開墾,並給這塊平地取名“馬爾斯廣場”,意思是戰神馬爾斯的廣場。冠以戰神之名,意味著這個平地是為集結軍隊所用。當然,它的用途不止這一個,它也用作市民大會的投票場所。在軍製=稅製=選舉製的羅馬人看來,這樣的組合理所當然。
在開始這一改革前,塞爾維烏斯首先在羅馬進行了最早的一次人口普查。
他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羅馬的戰鬥力。我們無法從這次人口調查中得知羅馬當時的總人口,我們隻知道塞爾維烏斯依據調查得出的市民數和各自的財力,製定了新的製度。根據這一新製度,羅馬市民不再以貴族和平民區分,而是依據擁有的財力分為六個階級。
第一,最富裕階級的人通常都是少數,僅靠他們怎麼可能會有如此多的士兵呢?這個數字很容易讓人們產生懷疑,懷疑他們用錢雇用無產者。
這個疑問的答案有兩個:第一個是羅馬直到末期都不曾有過雇傭兵製。因為羅馬人不喜歡把保家衛國的重任交給用錢雇來的外人。第二個是羅馬有權勢的人背後通常都會有後援會,關於這一點將在以後細述。所以,以稅製為依據,提供這個數量的士兵並不會有太大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