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走向共和政體的羅馬(1)(1 / 2)

羅馬搖身一變,進入了共和政體時代。

曆史學家李維在《羅馬史》第二卷中,對進入共和政體的羅馬是這樣描述的:

隨後將要講述的應該是贏得自由後的羅馬人無論在戰時還是平時,都是怎樣生活的。羅馬將在一年一度選出的官員的治理下,成為以法律取代個人治理的國家。

巧妙利用醜聞推翻王政的最大功臣是路奇烏斯·尤尼烏斯·布魯特斯。他是隨後延續了500年的共和製羅馬的創始人。

布魯特斯把國王逐出羅馬後,馬上召集市民到古羅馬廣場。在那裏,他要求全體市民起誓,從此以後的羅馬,無論是誰都不得登基王位,無論是誰都不得侵犯羅馬市民的自由。他創立了新的製度,規定每年由市民大會選舉兩位執政官為國家最高權力者,取代曾經的國王。第一任當選為執政官的是布魯特斯和自殺身亡的琉克蕾西婭的丈夫科拉提努斯。

路奇烏斯·尤尼烏斯·布魯特斯是曆史上難得一見的、兼具先見之明和行動力的人。因為他的母親是被逐出羅馬的國王塔克文的姐妹,所以他和國王是舅甥關係。“布魯特斯”這個姓不是他的原姓,而是他的外號,意思是“傻瓜”。據說他在專橫跋扈的塔克文時代,一直隱忍著被蔑稱為“傻瓜”。結果,這個外號就成了他的姓氏。

但是盡管被稱做傻瓜,既然他是國王的外甥,他終究處在權力的近處,耳目自然少不了,也有機會冷靜觀察所有的一切。他的這種身份使他能有自己的判斷。他認為羅馬已經長大,完全可以廢除效率很高但卻隻受國王個人意誌左右的王政製度。可見,改革的領導者往往來自舊的勢力,而非新興勢力。

出於防止專製的目的,原本由國王一個人負責的事情改成了兩位執政官共同負責。執政官的任期隻有一年,即使再次當選,任期依然隻有短短的一年。

因此,為了使這一製度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需要一個既有權威又有權力的穩定機構。布魯特斯於是進一步強化了王政時代就有的元老院。

羅穆路斯時代隻有100位元老院議員,到了第五代國王塔克文·普裏斯庫斯的時候增加了一倍。現在又進一步增加到了300人。新任命的議員多為新興勢力中有權勢家族的家長。

元老院集中了羅馬有權勢家族的家長,議員的任期為終身。事實上,因任期隻有一年而不斷更換的執政官輩出的機構就是元老院。權威和權力對於元老院來說是永遠也不缺少的東西。

還有,隻要享有羅馬市民權,任何人都可以參加市民大會。

支撐羅馬社會的國王、元老院、市民大會這三足之中,隻有國王換成了執政官,而權力的三足鼎立結構並未改變。

共和政體時期的羅馬,在元老院進行演講時,稱呼從原來的“元老院諸位議員”,變成了下麵的說法,並漸漸成為慣例。

“PATRES CONI INSIEME.”

直譯的意思是:

“各位父老及各位新進。”

這一稱呼成為慣用語也始於公元前509年,共和政體元年。因為布魯圖斯的改革,很多新參政者在元老院獲得了一席之地。

盡管如此,按新老分別稱呼元老院議員的做法,乍一聽似乎是無藥可救的舊弊,實際上卻是相當高明的一個做法。先道一聲“父老”,然後再提新興勢力的稱謂不僅給足了舊勢力的麵子,而且隻要堅持提“各位新進”,就使得隨時有新人加入成為可能。

實際上,羅馬的元老院不是由一群固執己見的老頭組成的機構。雖然日語的譯法容易讓人產生這樣的誤會。我在想,每逢演講,所有議員必以“各位父老及各位新進”作為開始,並慢慢成為習慣的過程中,大家對元老院為新參政者打開其門所持有的抵觸情緒是否也隨之減弱了呢?當然這隻是我的猜想,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證明。但是,語言的力量終究不能小看。

話雖如此,經過250年的時間,人們早已習以為常的國王專製突然轉變為共和政體,終究是一次重大的變革。在變革期內,事件會一樁接一樁地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