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文藝複興時代的城邦國家威尼斯共和國的元老院最忠實地繼承了共和政體下的羅馬的元老院。當然有兩點除外:
第一個不同點是,除了經濟和文化活動,威尼斯出乎意料地閉關自守。這一點與古代雅典很相似。
威尼斯共和國元老院的議員非威尼斯貴族出身不能參選。行省的貴族也好,本國的平民也好,都無權享有元老院議席。該國的元老院議員構成最真切地反映了威尼斯共和國的純血統主義傾向。
在這一點上,羅馬完全相反。在羅馬,元老院的組成是開放的。
其他部族的有勢力者帶著被保護民(clientes)大舉移居羅馬後,很快就能夠得到元老院的議席。羅馬還主動邀請戰敗國的統治階級加入羅馬元老院。
公元前367年的《李錫尼法》實施以後,平民出身的人隻要擔任過官職,元老院的門也向他敞開。所以,直到昨天還在與元老院針鋒相對的平民代表護民官,今天一卸任,就可以在元老院和大家友好地坐在一起。
在元老院舉行演講時,要說:“各位元老院議員!”這個稱呼是意譯,直譯則是:“建國之父以及各位新加入者!”
威尼斯元老院和羅馬元老院的第二點不同是前者要通過選舉,後者卻不需要。
在威尼斯共和國,很早就廢除了市民大會,事實上的國會由成年後的貴族構成。元老院議員由國會選出,任期一年。
在羅馬,作為國家最高決策機構——市民大會一直存在。除了護民官,以執政官為首的政府要職全部由該“國會”選舉產生。
隻有元老院議員不需要經過選舉,但是這絕不意味著隻要過了30歲就可以自動得到議席。正因為如此,它不是世襲的。隻有經過相當嚴格的甄別,確認其見識、責任心、能力和經驗都符合的人才允許進入元老院。當然,出身羅馬名門貴族的人,相對多一些優勢。但是,就像“新進者”這一演講使用的稱呼語所顯示的那樣,這是一個向新進者開放的機構。
因為不需要經過選舉,所以一旦成為元老院議員,任期就是終身的。這不能不使人心生不安,擔心元老院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倚老賣老或者思想僵化的問題。但是羅馬元老院完全不存在這種可能性。因為在當時,一個人一旦生病,如果沒有足夠的體力,很快就會死去。同時戰事像家常便飯一樣,使雅駑斯神殿之門總是大敞著。所以,元老院議員的構成經常會有適度的調整。
羅馬元老院和威尼斯元老院一樣,一直都是寡頭政體下的共和體羅馬的心髒。
以執政官及獨裁官為首的羅馬要人幾乎都出自元老院。任期一到,他們都會回到元老院。當時,兩位執政官因為戰事同時離開羅馬幾乎是羅馬的常態,在此期間,從內政到外政、軍事等所有方麵,作決策的是元老院,作為領頭人,帶領羅馬前進的也是元老院。當然,元老院沒有依法製定政策的權力,他們隻有提出建議、忠告、勸告的權力。